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6篇(2023年)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浅谈赵本山艺术创作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6篇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篇1

浅谈赵本山艺术创作

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和模范带头人。他现在领导着一个文化传媒集团,除了民间艺术团,还有本山影视公司,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还有他的遍布各地的 “刘老根”大舞台演艺剧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产业链。他导演的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影电视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特征,成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期待的一个亮点。在历年央视 “春节晚会节目评选” 中,赵本山在观众的掌声中几乎每次都捧走一等奖的奖杯。本文结合赵本山的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赵本山的艺术创作

一部作品,除了内容上源于生活外,能否对生活进程的历史特点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把握这种特点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通过人物的命运深刻表现出来,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赵本山的作品虽然人物寥寥,却寓意深远,使人从微观处看到了生活变化的影响。

赵本山早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反映的是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要求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宣传劳动的光荣。再如《拜年》反映了贯彻落实党的第二轮农村承包政策,党员干部支持、带领农民群众承包鱼塘,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些都真实反映了时代改革大潮中农村的面貌,生动可感。赵本山一生所演的小品还有很多,经典小品有《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火炬手》、《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

赵本山拍摄过的电影每一部都能让人记忆犹新,《男妇女主任》中那个主持农村妇女工作的农村干部,《幸福时光》中的那个帮助盲女的好心人,而《落叶归根》,是赵本山生命中的第三部电影,已经不单纯是赵本山拍摄的一部贺岁电影,更确切地说,它预示着赵本山艺术生命的又一个辉煌的崛起,也是赵本山在艺术道路20年过后的回归。

二、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赵本山的创作,从小品到电视剧一路走来,一直遵循着“农民”路线,从未有所偏离。较之于30年前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当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已从过去的关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既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情感追求。

在这种潮流下,《乡村爱情1》和《乡村爱情2》两部作品问世,它们成功的价值在于以爱情为切人点,在精神层面上关照当代农民的情感处境,这一创作扎根于当下的农村生活,对当代农民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摹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如同“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爱情》系列正是以对人物情感世界敏锐微妙的开掘和对乡村生活质感的生动细腻的展现,具象地折射出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越贴近民生、越贴近9亿农民的现实生活境况,它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视角就越广阔、内涵就越深刻,它也就越能够表现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情感、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也就越能够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乡村”和“爱情”,覆盖了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几乎最大的范畴,因此,《乡村爱情2》的观众构成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农民群体,而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该剧以电视艺术特有的方式凝聚了全社会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注目光,使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欣赏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在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上,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完成对国民意识形态的构筑和引领,是电视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时代的思想,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深度,毫无意义可言,也就不能存在长久。突破平庸,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这是赵本山作品的特色。

赵本山作品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现象有讽刺警示意义。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同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一种深层的东北地域艺术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民族,反映特点的现实生活,但是又不仅仅属于该地域的。由于地域艺术与本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因此他必然体现全民族大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精华。我们在提倡和弘扬“民族的” 或“地域艺术”的同时,更要深刻了解和研究这种文化衍生发展的特殊历程,使这种文化艺术能直接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承包鱼塘,开发粮食项目,普及科学种田的;也有反映农村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讴歌好领导、好干部的,也有揭露农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加以他本人就出身农民,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命运的情况烂熟于心,这才使得他演起来农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容易成功。可见,任何作家的艺术创作,都要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范围的制约,他纵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也无法超越这个制约。只有忠于自己生活,真实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真实丰富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观众在欣赏时找到认同感,从而被打动,由此产生共鸣。

此外,赵本山本人就出身于农民,这使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我们时代潮流的主角之一农民的形象,用农民命运的变化来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变化,这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例如《拜年》,这部作品除反映农村干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外,也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农民在小农意识影响下狭隘的是非判断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在农民心中,领导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干部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普通农民百姓的命运。而在干部面前极尽讨好,虚伪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隐藏起来,这在农村甚至城市中确实存在。赵本山就是通过进一步触及民族心理的一角,来窥视整个民族内心的愿望。

文艺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探索人生、影响人心,从而揭示时代中人们精神领域经历的深刻变化。文艺家应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人物在时代感召下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使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教懂了我”。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做人的准则,也让他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生活中的经历使他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生活。

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篇2

浅谈赵本山艺术创作

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和模范带头人。他现在领导着一个文化传媒集团,除了民间艺术团,还有本山影视公司,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还有他的遍布各地的 “刘老根”大舞台演艺剧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产业链。他导演的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影电视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特征,成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期待的一个亮点。在历年央视 “春节晚会节目评选” 中,赵本山在观众的掌声中几乎每次都捧走一等奖的奖杯。本文结合赵本山的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赵本山的艺术创作

一部作品,除了内容上源于生活外,能否对生活进程的历史特点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把握这种特点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通过人物的命运深刻表现出来,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赵本山的作品虽然人物寥寥,却寓意深远,使人从微观处看到了生活变化的影响。

赵本山早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反映的是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要求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宣传劳动的光荣。再如《拜年》反映了贯彻落实党的第二轮农村承包政策,党员干部支持、带领农民群众承包鱼塘,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些都真实反映了时代改革大潮中农村的面貌,生动可感。赵本山一生所演的小品还有很多,经典小品有《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火炬手》、《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

赵本山拍摄过的电影每一部都能让人记忆犹新,《男妇女主任》中那个主持农村妇女工作的农村干部,《幸福时光》中的那个帮助盲女的好心人,而《落叶归根》,是赵本山生命中的第三部电影,已经不单纯是赵本山拍摄的一部贺岁电影,更确切地说,它预示着赵本山艺术生命的又一个辉煌的崛起,也是赵本山在艺术道路20年过后的回归。

二、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赵本山的创作,从小品到电视剧一路走来,一直遵循着“农民”路线,从未有所偏离。较之于30年前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当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已从过去的关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既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情感追求。

在这种潮流下,《乡村爱情1》和《乡村爱情2》两部作品问世,它们成功的价值在于以爱情为切人点,在精神层面上关照当代农民的情感处境,这一创作扎根于当下的农村生活,对当代农民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摹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如同“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爱情》系列正是以对人物情感世界敏锐微妙的开掘和对乡村生活质感的生动细腻的展现,具象地折射出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越贴近民生、越贴近9亿农民的现实生活境况,它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视角就越广阔、内涵就越深刻,它也就越能够表现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情感、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也就越能够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乡村”和“爱情”,覆盖了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几乎最大的范畴,因此,《乡村爱情2》的观众构成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农民群体,而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该剧以电视艺术特有的方式凝聚了全社会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注目光,使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欣赏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在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上,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完成对国民意识形态的构筑和引领,是电视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时代的思想,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深度,毫无意义可言,也就不能存在长久。突破平庸,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这是赵本山作品的特色。

赵本山作品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现象有讽刺警示意义。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同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一种深层的东北地域艺术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民族,反映特点的现实生活,但是又不仅仅属于该地域的。由于地域艺术与本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因此他必然体现全民族大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精华。我们在提倡和弘扬“民族的” 或“地域艺术”的同时,更要深刻了解和研究这种文化衍生发展的特殊历程,使这种文化艺术能直接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承包鱼塘,开发粮食项目,普及科学种田的;也有反映农村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讴歌好领导、好干部的,也有揭露农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加以他本人就出身农民,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命运的情况烂熟于心,这才使得他演起来农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容易成功。可见,任何作家的艺术创作,都要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范围的制约,他纵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也无法超越这个制约。只有忠于自己生活,真实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真实丰富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观众在欣赏时找到认同感,从而被打动,由此产生共鸣。

此外,赵本山本人就出身于农民,这使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我们时代潮流的主角之一农民的形象,用农民命运的变化来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变化,这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例如《拜年》,这部作品除反映农村干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外,也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农民在小农意识影响下狭隘的是非判断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在农民心中,领导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干部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普通农民百姓的命运。而在干部面前极尽讨好,虚伪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隐藏起来,这在农村甚至城市中确实存在。赵本山就是通过进一步触及民族心理的一角,来窥视整个民族内心的愿望。

文艺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探索人生、影响人心,从而揭示时代中人们精神领域经历的深刻变化。文艺家应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人物在时代感召下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使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教懂了我”。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做人的准则,也让他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生活中的经历使他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生活。

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篇3

《敦煌艺术鉴赏》期末作业

一、 课程心得体会

五次课即将结束了,我仔细的回忆总结了自己的收获,发现自己其实在学得一些零碎的知识外,也错过了很多有价值的精华。自己最开始是抱着对“敦煌莫高窟”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十分向往,想要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名誉全国的石窟到底有什么吸引力的心态报选了这门课程,在通过了老师的几次课程的讲解后,我发现我之前所理解的石窟太过浅显,太过单薄,石窟不仅仅只有壮观和雄伟,更多的是彩绘和壁画、以及那些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千年不变的墓群背后的种族文化、宗教文化、文化艺术等等。 敦煌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他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宝库。但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艺术欣赏,而更多的是喜欢宗教的一些文化,我很喜欢老师上课讲壁画、雕塑时提到佛教文化,释迦摩尼、东方药师、西方弥勒,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以及尸毗王当年的割肉喂鹰,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佛教中的燃指供佛等等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与真实的了解。但说实话,自己也只是时不时的认真听老师讲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对艺术欣赏没有喜爱,所以在上课的时候都会选择性的接收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认为张新朋老师是十分优秀的大学老师,感觉您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但一个优秀的老师仅仅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敦煌艺术鉴赏》这门课作为通识课来说,老师您的讲课是十分生动与有趣的。特别是讲到关于佛教文化知识的时候,你往往会给我们拓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壁画、彩绘的艺术本身。我原本以为敦煌艺术鉴赏仅仅是鉴赏这些壁画、彩绘、雕塑是多么的巧夺天工和绚丽多彩,古人是多么的具有艺术修养。但听过老师的课以后,我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敦煌还有的是这些壁画和雕塑背后一个个生动有趣并且寓意颇深的故事带来的艺术魅力,一个精美的故事就是一个艺术的结晶。

同时,老师也给我们讲了很多敦煌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宝库的原因,以及敦煌莫高窟是如何被发现挖掘,以及那些极有价值的卷轴、雕塑是如何一步步的被外国人骗走的历史,使我深深的震惊与悲痛。这些宝贝本应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瑰宝,却在那个时代由于官府的无知和不重视而被西方的一些探险家用完全不对等的价格“交换”走了,并且现在成列在他们国家的博物馆内,而我们留下的都是一些价值分量较轻或者保存不完善的卷轴。我认为老师给我们讲这些东西是十分必要的,艺术鉴赏的前提是你得有艺术,有艺术的前提是你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艺术,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都不认识,不懂得欣赏和重视的话,那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与传承上将会遇到无比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宗教文化艺术伴随人类社会到永远,那么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意义也就是在这儿———它使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再也不要轻视我们的文化遗产了。假如说日本人、英国人、俄国人看我们敦煌石窟看得津津有味,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却看不懂,那是多么的可笑与悲哀啊。

所以我认为老师的课程教学安排得挺好的,我自己也从老师的授课中实在的学到了一些东西,而非混混沌沌就为了那一个学分。老师在下课的时候给我们放《猫和老鼠》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真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的老师会关心同学下课的状态了,大多数同学下课就只会头也不抬的趴在那儿玩着手机,和上课没有任何区别。老师通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让一些同学抬起头,笑一笑,放松一下,我觉得真的是很好的。而且我看到老师在看的时候也经常咧开嘴笑起来,看来老师也是童心未泯啊,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很亲切。

最后,我觉得第一堂课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因为老师在最后一节课给我们放了一个CCTV拍摄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墓群的发掘纪实视频,通过声音、画面让我们用不同感官去体会丝绸之路上的厚重历史,我感到十分有趣也听得十分认真。所以我建议,老师应该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把自己的教案教学与有实际价值的纪实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活跃,而不至于枯燥乏味。

作为我个人来说,是很喜欢这门课程,因为这不同于一些其他的通识课,它不肤浅,不讲一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的东西,不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通过它,我的确学到很多关于佛教、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知识,虽不成体系,但也让自己丰富了学识,十分感谢老师!

二、 喜欢佛教知识是否等同于信仰佛教

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索甲仁波切

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在不久前,由于各种原因,我接触到了佛教,逐渐开始对佛教有了兴趣,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是否喜欢上了佛学,就是对于佛教的产生了宗教信仰?

曾经的自己是一个十分胆小恐惧死亡的人,我不敢想象与接受亲人的骤然离世,我不敢亲眼看遗体,甚至是遇到了灵堂也会避绕很远而行,这种恐惧是发自内心的,我也不清楚我到底害怕什么,就感觉内心冥冥中有种东西使自己抵触,使自己逃避死亡。但当我接触了佛学的生死轮回后,当我了解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天葬仪式后,当我看到了西藏贫苦百姓的煨桑、作法求医后,当我······我的意识被完全的改变了。我知道了人的生死是必然的,是正常的,死对于佛教徒来说是一种超脱,是一种轮回,此生的逝去必将在未来得到重生,这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更大的希望。我开始不再畏惧,而是坦然的接受,正如通过天葬仪式将灵魂超脱的肉体归还给秃鹫,归还给自然一样,亲人的逝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重生,向着西方极乐世界,向着又一次更加精彩的生命。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也学得了生命的轮回也是给人心盖上一座房子,起到约束和净化心灵的作用。当有情众生“确信业报由各自负责”,才不会像赌徒那样,不计后果押注,恣意挥霍人生,才能自觉抵御诱惑,不造恶业。懂得善恶自作,苦乐自招,便不敢如野马般任性而行。相信生命的轮回,给人精神上的寄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是我喜欢佛教文化的原因,因为它能使我自己的思想更为深邃,意志更为坚定,品格更为高尚,生活更为积极乐观,遇事可以处变不惊。这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信仰,但我认为我并不信佛,这种信仰是独属于我自己的,不极端,不偏激,不随大流,这是根据我自身的阅历以及价值观、世界观所确定的,是我自己内心中想要完善自我,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之才的心灵井绳,我不会逾越它,我会一直追求它。正如我对生死轮回的态度,难道我是真正的相信**喇嘛的灵童转世吗?那些小孩真的是**吗?人死后真的会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吗?显然不是,我会在内心中通过我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去判断是非,而不是盲目的追从与膜拜,我自己的信仰仅仅是为了让我正确的去认识死亡,在面对死亡时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宽慰和解脱,能够显得更为从容与平静。在《敦煌艺术鉴赏》课中提到的尸毗王当年的割肉喂鹰,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佛教中的燃指供佛等等的壁画中提到的佛教徒的故事,我感到很惊讶也并不认同,我不知道佛是不是真的要那段枯焦的手指头,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喜欢别人用香烧灼后的烂皮肤。在《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执”。法华经中除了燃指供佛以外还有刺血书经,剥皮抄经,砍头布施等等,这种种看似激烈的手段,都是为了破我执。根器猛利的大菩萨和上乘人,会通过此种方式明白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顿悟“毕竟空”的奥义。但作为只是喜欢佛学的我来说,我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信仰,甚至我一度觉得如果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共同的信仰后,这种信仰容易变得极端与偏激,这一群人容易变成恐怖主义的刽子手,他们会用固定、简单的思维将这个世界两极化,把自己和那些拥有不同信仰的人群分为对立的两派,他们会潜意识的告诉自己,如若不遵从我信仰,那就只有灭亡,有太多的悲惨历史或正在发生的血腥现实为之佐证,这是极其疯狂与毫无理智的。所以,我的信仰并不是佛教,这种信仰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看来,佛学带给我的最大影响是,我能够在佛学中学到很多使自己心智更为成熟与宽广的有益的东西,汲取这些精华,充实自己的信仰,让我在人生中,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能够更加从容与谦卑,做一个更为正直,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更好的人。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对佛学、佛教文化的喜欢并不是对佛教的信仰,而是想要得到独属于自己的信仰。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篇4

影视艺术文学院098 09113406 朱静梅

第十三章世界电影的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一、光影理论的发现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说,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

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江“皮影戏与幻灯”称为“电影的先驱”

二、电影原理的发明

电影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而成,依靠肉眼的“滞留性”,物理上称为“视觉残象”。

电影的发明综合了诡盘、幻灯、照相术三方面的构造原理

1888年马莱的同胞雷诺在自己制造的“活动试镜影戏机”基础上创造出了“光学影戏机”,并利用幻灯片拍成了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首次实现了动画放映。

同时,美国爱迪生发明了35毫米的软质胶片。

三、活动电影的问世

1894年末,卢米埃尔终于成功的设计出牵引片带的机械,从而完成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第二节 电影的成长

一、两大传统的确立

纪实主义与叙事主义

卢氏信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爱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1897年梅里爱在蒙特利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此外,他还首创了一系列特技摄影的运用,对发展电影语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原始综合的成功

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奠基之作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甚至将1915年2月8日该片上映日期视为“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1916年《党同伐异》利用电影的时空跳跃,打破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表现格局,拓展了电影语言的表述天地。

格里菲斯在继承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两大学派的基础上完成了“原始综合”的任务,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并相对完整的电影艺术体系。

三、喜剧电影的兴盛

美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有被誉为“喜剧之父”的麦克·塞纳特

查理·卓别林与勃斯特·基顿将默片喜剧艺术推向了巅峰,在电影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卓别林《夏尔洛当水手》、《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凡尔杜先生》卓别林被肖伯纳誉为“电影创造出来的才子”成为默片时期喜剧电影的一代宗师。

勃斯特·基顿被称为“冷面笑匠”《航海者》、《将军号》。

四、蒙太奇学派的崛起

蒙太奇的实践初始于美国,理论探索源于苏联。代表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爱氏早期遵循此原则拍摄的影片《罢工》、《十月》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蒙太奇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思维,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 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苏联舆论界称它为“苏联电影中的骄傲”。德国的评论说“它是一桩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五、其他学派的迭出

英国勃列顿学派,力求接触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思乡情趣,重视运用自然景观,探索新的电影手法。

德国的表现主义学派,以夸张怪诞的艺术笔触,宣泄苦闷的情绪,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法国的劳森学派、印象派,瑞典学派,

第三节 电影的成熟期(1927-1945)

一、好莱坞的建立及美国电影的盛世

1927年电影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 1927年10月好莱坞推出了《爵士歌王》,插入了对白和歌唱 1935年马摩里安拍出了五彩片《浮华世界》

默片时期的喜剧大师,唯独卓别林经受住声音的挑战,30年代仍坚持用默片拍出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

西部片被称为“典型的美国电影”:约翰·福特《关山飞渡》、《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

被称为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神童”奥逊·威尔斯的代表作。

二、苏联电影的新发展

1934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夏伯阳》。表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代表性影片还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

苏维埃作家高尔基的《母亲》在默片时期即被改变成电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四节 电影的发展期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盛衰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意大利进步评论工作者在理论上斗争的产物

其次,战后的意大利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制片厂资金匮乏,设备破旧,电影工作者不得不走出摄影棚,采用实景拍摄,用非职业演员,降低制作成本

揭示战后严重失业贫困问题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擦鞋童》;抒写农民走上土匪道路的《强盗》、《希望之路》、《悲惨的追逐》;还有《大地在波动》、《米兰的奇迹》;歌颂意大利人民法西斯斗争业绩的《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等等。

新现实主义由于“生活即艺术”所显示的明显理论局限,以及意大利当局与宗教方面的反对和干预,至5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电影史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前后两次。

第一次乃20年代兴起的法国先锋派电影,开了现代主义电影之先河。先锋派代表作品有《机械舞蹈》、《一条安达鲁狗》、《休息节目》。

第二次是1959-1962年间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代表作品有夏勃罗《表兄弟》、《四百下》、《喘息》、《广岛之恋(电影界的“原子弹”)》

新浪潮杰出的代表人物特吕弗拍摄的自传体电影《四百下》,该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德、日电影的勃兴

1962年联邦德国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新德国电影运动:

其一,重新确立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相联系,赋予叙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现代主义排斥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立电影的大众性。

70年代后期新德国电影进入了艺术成熟期

日本电影在抗战后的崛起,以黑泽明的《罗生门》的问世为标志

四、多远格局的当代电影

电影思潮的角度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题材上:战争电影、政治电影、家庭伦理电影 战争题材片在美苏拍摄较多

政治电影作为一种新式样,六七十年代发端于法国和意大利 “现代派”电影以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主将

第十四章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被称为西洋影戏的电影,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主持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著名喜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他是中国人拍摄电影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13年,上海洋行职员张石川创办“新民公司”,承包美国人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制片公司,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拍成中国第一部短篇故事片《难夫难妻》。

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片《庄子试妻》,成为中国影片输出国外的首部,同时又是中国第一部使用女演员的电影(编导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

1914年,张石川与人合办“幻仙影片公司”,摄制短故事片《黑籍冤魂》,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二、初具规模的早期中国电影

商务印书馆对我国早期电影做过贡献

1920年拍摄梅兰芳自导自演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第一次在影片中运用特写镜头和叠印画面等技巧。

1922年拍的《清虚梦》是中国电影使用特技摄影的第一部。

商务对中国早期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三、发展中的早期中国电影

拍摄影片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明星影片公司”和“华联影片公司”。 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办“明星影片公司”。先以张石川主张“处处为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思想为指导,拍成《滑稽大王游华记》和《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受冷落。

192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是在郑正秋提倡的“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的思想为创办方针下拍成。避免了当时影片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土洋杂糅的弊病。

1928年拍成大型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28年到1931年被称为中国电影的“黑暗年代”。

“联华影业公司”成立于1930年,其方针与“明星”迥异:“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众,挽救影业”。

1930年,新派代表人物孙瑜导演了“联华”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故都春梦》,突破了连环画式的单线交代故事的框框。同年秋,有自编自导《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用“蜡盘发音”法,为影片配了歌曲《寻兄词》

1925年洪深受聘于“明星”,导演《冯大少爷》《少奶奶的扇子》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塑造性格,结束了早期电影只是故事梗概的“本事”时代。 早期电影从“旧派”到“新派”的发展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进步。

1930年,“明星”摄制成中国第一部蜡盘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3月15日公映,揭开了中国有声电影的一页。

1931年6月《雨过天晴》和10月《歌场春色》都是中国最早的“记音有声片”,直到1932年中国人才独立掌握这种技术。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左翼电影的形成

1931年“9·18”1932年“1·28”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3年春,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在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夏衍为组长。

党的小组着手于几方面的工作:

1、输出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到“明星”、“天一”、“联华”等民营公司;

2、抓住各公司编剧部门的领导权;

3、占领影评阵地;

4、大力介绍苏联电影。

1933年3月5日,“明星”推出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夏衍的处女作)评论界称之为“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光明的开展”

不久,“明星”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春蚕》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尝试

1933年,“联华”在田汉、蔡楚生等艺术家的努力下拍出《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天明》。

1934年,蔡楚生成功编导了《渔光曲》,称为联华又一部有影响力的力作,1935年曾送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联华”推出孙瑜的《大路》,标志着孙瑜创作思想在左翼电影影响下的巨大进步,也标志着他的电影艺术的成熟。

1934年,夏衍建立了“电通影片公司”《桃花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桃花劫》和《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5年“12·9”运动爆发后,1936年欧阳予倩、蔡楚生,提出“国防电影” 的口号。

明星拍摄出了《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奔》有强烈国防意识的影片。“联华”的《狼山喋血记》,新华的《壮志凌云》随即推出。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原“汉口摄影场”改建为“中国电影制片厂”。 1938“中制”先后拍成《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三部以抗战为题材的故事片。1938年10月,中制又拍摄了《保家乡》、《东亚之光》、《塞上风云(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

国民党官方领导的的“中央电影摄制场(中电)”,1939年4月拍成其第一部故事片《孤城喋血》,同年完成《中华儿女》,1941年底,中电第三部故事片《长空万里》(孙瑜编导)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电影

1947年“昆仑影业公司”成立。1946年9月到1949年9月,昆仑共拍10部进步影片,较著名的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和麻雀》。

《天亮前后》被舆论赞誉为“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前进的道路”。

1、利用国民党官办电影事业

1946-1949年“中电”拍摄《乘龙快婿》、《幸福狂想曲》、《喜迎春》、《天堂春梦》等进步影片。

2、团结上海民营影业的进步力量,支持其创作

1947年金山编导的《松花江上》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成。被影评界称之为国产影片的“极珍贵的收获”。

1947-1948年,文华拍出《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等优秀影片,1947年国泰拍出《忆江南》。

3、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

四、解放区电影

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解放区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和八路军》(第一部影片),历史文献《白求恩大夫》

1946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年在延安建立“延安电影制片厂”《边区劳动英雄(解放区第一部故事片)》

1949年4月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

第三节 新中国电影

一、新中国电影制片方针

1、中国电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借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2、必须从属于政治,坚定的配合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3、强调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建立一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电影队伍

4、坚持“双百”方针,鼓励自由创造,反对千篇一律。 当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 二、十七年电影

1949年到1966年是新中国电影经历坎坷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光芒万丈》

1950年,全国故事片产量达20部,1951年3月举办的“国产电影新片展览月”上展映。《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其中《中华女儿》获得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

1952-1953年仅生产故事片11部,《南征北战》、《智取华山》较好。 1954-1955年产生《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等及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少数民族影片《哈森与加米拉》等。

1956年时我国文艺的春天。《董存瑞》、《上甘岭》、《祝福(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次把鲁迅的作品搬上银屏)》、《家》、《李时珍》、《海魂》。

1959年,《林家铺子》、《五朵金花》、《聂耳》、《老兵新传》等。《老兵新传》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曾获得莫斯科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被电影节称为“难忘的1959年”

1960-1961年《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刘三姐》、《洪湖赤卫队》。 1962-1964年革命题材的《农奴》《红日》《小兵张嘎》,现代题材片《李双双》,古代题材片《甲午风云》等等。

1962年设立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三、文革时期电影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文艺遭到浩劫,电影届成了“重灾区”

对建国十七年电影(除《地道战》、《地雷战》等少数电影外)和外国电影一律实行禁映。

1973年以前只拍了几部“样板戏”电影 《创业》(长影),《海霞》(北影),《闪闪的红星》(八一) 总之,“文革”十年是中国电影事业遭到浩劫的时期。

四、新时期电影(1976年以后)

1977-1978年此阶段电影徘徊不前。

1979-1980年走出低谷,振新发展的转折。

1979年电影无论在题材上或是艺术质量上都发生了可喜的飞跃,出现了人物传记《从奴隶到将军》、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音乐片《怒吼吧,黄河》等样式。

1980年“百花奖”在停办17年后重新恢复,《吉鸿昌》、《泪痕》、《小花》获最佳故事片奖。

1981-1984稳步繁荣阶段《西安事变(被称为第一部历史巨片)》、《牧马人》、《骆驼祥子》、《大桥下面》

1982年,大陆与香港合拍武侠片《少林寺》 198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设立“百花奖”(一年一度的专业性评奖)

1985年以后进步已发展繁荣

1984年,张军钊和张艺谋合作拍出《一个和八个》 1985年《黄土地》、《绝响》、《女儿楼》等,被评论界称为“第五代冲击波”,《黄土地》先后四次在法国、瑞士、英国、美国的电影节上获奖。

第四节 台港电影

一、台湾电影

1925年,台湾最早的制作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成立,并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46年成立“台湾制片厂”

60年代,台湾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官方“反共抗俄”的制片方针有所松动

其二,60年代台湾经济飞跃发展,刺激了对民营电影的投资。

60年代民营电影主要向“言情”和“武侠”两个方向发展。 “言情片”以1965年出现的《婉君妹妹》、《烟雨濛濛》等琼瑶片为起始,形成了持久的“琼瑶热”

武侠片以1960年武侠片《龙门客栈》为潮头 《我是一片云》、《白屋之恋》、《唐山大师兄》、《少林功夫》 《小城故事》《早安,台北》

1989年9月,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二、香港电影

电影于1896年传入香港 1939年拍出《孤岛天堂》、《白云故乡》抗战影片 50年代《阿Q正传》、《一板之隔(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奖)》 60年代《儿女英雄传》、《鸳鸯剑侠》、《独臂刀》、《大醉侠》 70年代,李小龙主演的《精武英雄》、《唐山大师兄》

港台合拍的《侠女》曾获得1975年戛纳影展的最高技术成就奖。 1967年《紫贝壳》、《船》

80年代,第一类1976年《半斤八两》,第二类《滑稽时代》等,第三类《开心鬼》、《僵尸先生》

第十六章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电视传媒的发展

一、电子传媒

1566年世界上第一个印刷杂志——意大利的《威尼斯新闻》问世 1840年前后,美国查尔斯·惠特斯通和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 1878年前后,美国亚历山大·贝尔第一次使用有线电话通话

1895年前后,苏联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成功的使用了无线电发报机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 1904年,传真设备传出第一批图像

1906年,美国费森德尔通过无线电设备把人类的话音传播出去,揭开无线电广播的第一页

1923年,电视开始放送第一张图片

1930年,在英国伦敦播出了人类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1962年,第一颗商业通讯卫星“震鸟号”发射成功,开始了电视传播卫星的新阶段

1970年,4月2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泰勒米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发射 1964年美国发射了同步卫星,电视从此进入卫星转播阶段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7-1929年是电视的孕育诞生期;

第二阶段:1929-1954年是黑白电视传媒阶段,直播为重要特征;

第三阶段:1955-1962年彩色电视传播阶段; 60年代中期至今是电视发展的第四阶段

四、电视的特征

电视的特征:

1、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2、传播信息的丰富性;

3、镜头的纪实性;

4、接收的家庭性。

第二节 世界电视剧的发展

二、电视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是电视剧的诞生成长期。1930年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采用直播的方式播出。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是电视剧的发展期。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的开播,彩色电视向全世界推出。《爱德华七世》《简爱》《楼上楼下》等。

1963年《嘉蒂归家》被推崇为经典之作。

第三个阶段:60年代以后至今是电视剧的成熟期。 70年代《根》超过了电影史上最叫座的《乱世佳人》,时至今日电视剧已经趋于成熟。

三、电视剧分类

按照戏剧原则分为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

按照文学标准分为报道剧、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小品;

有的按电影分类法分为武侠剧、侦探剧、战争剧、社会剧、儿童剧、神话剧、心理剧、卡通剧、歌舞剧等等。

电视剧逐渐形成了:单剧本: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是结构、引戏员结构;

连续剧:采用史诗般的叙事方式,采用开放式,在每一集结尾设置悬念;

系列剧:相同的背景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由同一人物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简述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于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二、初创期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58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二部电视剧《邱财康》;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红色的火焰》

文革期间仅仅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初创期的我国电视剧的特点:第一,播出手段黑白直播,一部电视剧大多局限在二三十分钟;

第二,直播电视剧要求紧凑集中,强调戏剧冲突;

第三,重教化功能,轻审美娱乐功能; 第四,配合政治运动要求,着重时效性与纪实性

三、发展期

1976年10月以后,电视艺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1978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三家亲》《窗口》《教授的女儿》上海电视台《玫瑰香奇案》浙江电视台《保险高兴》等电视剧标志着我国电视剧开始了发展的新阶段。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敌营十八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第一,结束了初创期的黑白直播,录制彩色播放,时间上变长,情节、人物变复杂;

第二,由第一阶段的戏剧美学转向电影美学为支撑点; 第三,摆脱了左的束缚,逐步摆脱了初创期配合政治运动 的倾向;

第四,这个阶段的单剧本继续发扬“轻骑兵”的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四、成熟期

1982年,电视剧飞腾的一年,舞台剧《秦王李世民》、《上海屋檐下》,戏曲电视剧《璇子》等等。

1985年,首次评选中国戏曲电视“金鹰奖” 80年代中后期,我国电视剧发展突飞猛进。

1985年前后,一批反映改革的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采用引戏员式的结构,对我国电视剧作结构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1987年陆续出现《红楼梦》、《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末代皇帝》等。 电视创作的特点:第一,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样式齐头并进,形成多远格局;

第二,在多元格局中,电视剧连续剧的发展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逐步成为这个时期电视剧创作阵营的主力军,而且不发优秀之作。《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等

第三,这个阶段的电视剧已由前两个阶段以戏剧、电影美学为支撑点而转向电视自身的特征;

第四,电视剧更加注重观众审美心理的满足,力求雅俗共赏,力求将深奥的人生哲理、尖锐的现实问题等等寓教于乐。

第五,电视剧的制式方式开始迈向“室内剧”。我国第一部50集室内剧《渴望》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篇5

《敦煌艺术鉴赏》期末作业

一、 课程心得体会

五次课即将结束了,我仔细的回忆总结了自己的收获,发现自己其实在学得一些零碎的知识外,也错过了很多有价值的精华。自己最开始是抱着对“敦煌莫高窟”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十分向往,想要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名誉全国的石窟到底有什么吸引力的心态报选了这门课程,在通过了老师的几次课程的讲解后,我发现我之前所理解的石窟太过浅显,太过单薄,石窟不仅仅只有壮观和雄伟,更多的是彩绘和壁画、以及那些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千年不变的墓群背后的种族文化、宗教文化、文化艺术等等。 敦煌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他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宝库。但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艺术欣赏,而更多的是喜欢宗教的一些文化,我很喜欢老师上课讲壁画、雕塑时提到佛教文化,释迦摩尼、东方药师、西方弥勒,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以及尸毗王当年的割肉喂鹰,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佛教中的燃指供佛等等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与真实的了解。但说实话,自己也只是时不时的认真听老师讲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对艺术欣赏没有喜爱,所以在上课的时候都会选择性的接收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认为张新朋老师是十分优秀的大学老师,感觉您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但一个优秀的老师仅仅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敦煌艺术鉴赏》这门课作为通识课来说,老师您的讲课是十分生动与有趣的。特别是讲到关于佛教文化知识的时候,你往往会给我们拓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壁画、彩绘的艺术本身。我原本以为敦煌艺术鉴赏仅仅是鉴赏这些壁画、彩绘、雕塑是多么的巧夺天工和绚丽多彩,古人是多么的具有艺术修养。但听过老师的课以后,我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敦煌还有的是这些壁画和雕塑背后一个个生动有趣并且寓意颇深的故事带来的艺术魅力,一个精美的故事就是一个艺术的结晶。

同时,老师也给我们讲了很多敦煌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宝库的原因,以及敦煌莫高窟是如何被发现挖掘,以及那些极有价值的卷轴、雕塑是如何一步步的被外国人骗走的历史,使我深深的震惊与悲痛。这些宝贝本应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瑰宝,却在那个时代由于官府的无知和不重视而被西方的一些探险家用完全不对等的价格“交换”走了,并且现在成列在他们国家的博物馆内,而我们留下的都是一些价值分量较轻或者保存不完善的卷轴。我认为老师给我们讲这些东西是十分必要的,艺术鉴赏的前提是你得有艺术,有艺术的前提是你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艺术,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都不认识,不懂得欣赏和重视的话,那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与传承上将会遇到无比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宗教文化艺术伴随人类社会到永远,那么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意义也就是在这儿———它使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再也不要轻视我们的文化遗产了。假如说日本人、英国人、俄国人看我们敦煌石窟看得津津有味,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却看不懂,那是多么的可笑与悲哀啊。

所以我认为老师的课程教学安排得挺好的,我自己也从老师的授课中实在的学到了一些东西,而非混混沌沌就为了那一个学分。老师在下课的时候给我们放《猫和老鼠》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真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的老师会关心同学下课的状态了,大多数同学下课就只会头也不抬的趴在那儿玩着手机,和上课没有任何区别。老师通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让一些同学抬起头,笑一笑,放松一下,我觉得真的是很好的。而且我看到老师在看的时候也经常咧开嘴笑起来,看来老师也是童心未泯啊,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很亲切。

最后,我觉得第一堂课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因为老师在最后一节课给我们放了一个CCTV拍摄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墓群的发掘纪实视频,通过声音、画面让我们用不同感官去体会丝绸之路上的厚重历史,我感到十分有趣也听得十分认真。所以我建议,老师应该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把自己的教案教学与有实际价值的纪实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活跃,而不至于枯燥乏味。

作为我个人来说,是很喜欢这门课程,因为这不同于一些其他的通识课,它不肤浅,不讲一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的东西,不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通过它,我的确学到很多关于佛教、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知识,虽不成体系,但也让自己丰富了学识,十分感谢老师!

二、 喜欢佛教知识是否等同于信仰佛教

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索甲仁波切

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在不久前,由于各种原因,我接触到了佛教,逐渐开始对佛教有了兴趣,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是否喜欢上了佛学,就是对于佛教的产生了宗教信仰?

曾经的自己是一个十分胆小恐惧死亡的人,我不敢想象与接受亲人的骤然离世,我不敢亲眼看遗体,甚至是遇到了灵堂也会避绕很远而行,这种恐惧是发自内心的,我也不清楚我到底害怕什么,就感觉内心冥冥中有种东西使自己抵触,使自己逃避死亡。但当我接触了佛学的生死轮回后,当我了解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天葬仪式后,当我看到了西藏贫苦百姓的煨桑、作法求医后,当我······我的意识被完全的改变了。我知道了人的生死是必然的,是正常的,死对于佛教徒来说是一种超脱,是一种轮回,此生的逝去必将在未来得到重生,这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更大的希望。我开始不再畏惧,而是坦然的接受,正如通过天葬仪式将灵魂超脱的肉体归还给秃鹫,归还给自然一样,亲人的逝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重生,向着西方极乐世界,向着又一次更加精彩的生命。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也学得了生命的轮回也是给人心盖上一座房子,起到约束和净化心灵的作用。当有情众生“确信业报由各自负责”,才不会像赌徒那样,不计后果押注,恣意挥霍人生,才能自觉抵御诱惑,不造恶业。懂得善恶自作,苦乐自招,便不敢如野马般任性而行。相信生命的轮回,给人精神上的寄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是我喜欢佛教文化的原因,因为它能使我自己的思想更为深邃,意志更为坚定,品格更为高尚,生活更为积极乐观,遇事可以处变不惊。这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信仰,但我认为我并不信佛,这种信仰是独属于我自己的,不极端,不偏激,不随大流,这是根据我自身的阅历以及价值观、世界观所确定的,是我自己内心中想要完善自我,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之才的心灵井绳,我不会逾越它,我会一直追求它。正如我对生死轮回的态度,难道我是真正的相信**喇嘛的灵童转世吗?那些小孩真的是**吗?人死后真的会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吗?显然不是,我会在内心中通过我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去判断是非,而不是盲目的追从与膜拜,我自己的信仰仅仅是为了让我正确的去认识死亡,在面对死亡时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宽慰和解脱,能够显得更为从容与平静。在《敦煌艺术鉴赏》课中提到的尸毗王当年的割肉喂鹰,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佛教中的燃指供佛等等的壁画中提到的佛教徒的故事,我感到很惊讶也并不认同,我不知道佛是不是真的要那段枯焦的手指头,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喜欢别人用香烧灼后的烂皮肤。在《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执”。法华经中除了燃指供佛以外还有刺血书经,剥皮抄经,砍头布施等等,这种种看似激烈的手段,都是为了破我执。根器猛利的大菩萨和上乘人,会通过此种方式明白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顿悟“毕竟空”的奥义。但作为只是喜欢佛学的我来说,我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信仰,甚至我一度觉得如果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共同的信仰后,这种信仰容易变得极端与偏激,这一群人容易变成恐怖主义的刽子手,他们会用固定、简单的思维将这个世界两极化,把自己和那些拥有不同信仰的人群分为对立的两派,他们会潜意识的告诉自己,如若不遵从我信仰,那就只有灭亡,有太多的悲惨历史或正在发生的血腥现实为之佐证,这是极其疯狂与毫无理智的。所以,我的信仰并不是佛教,这种信仰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看来,佛学带给我的最大影响是,我能够在佛学中学到很多使自己心智更为成熟与宽广的有益的东西,汲取这些精华,充实自己的信仰,让我在人生中,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能够更加从容与谦卑,做一个更为正直,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更好的人。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对佛学、佛教文化的喜欢并不是对佛教的信仰,而是想要得到独属于自己的信仰。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篇6

影视艺术文学院098 09113406 朱静梅

第十三章世界电影的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一、光影理论的发现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说,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

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江“皮影戏与幻灯”称为“电影的先驱”

二、电影原理的发明

电影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而成,依靠肉眼的“滞留性”,物理上称为“视觉残象”。

电影的发明综合了诡盘、幻灯、照相术三方面的构造原理

1888年马莱的同胞雷诺在自己制造的“活动试镜影戏机”基础上创造出了“光学影戏机”,并利用幻灯片拍成了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首次实现了动画放映。

同时,美国爱迪生发明了35毫米的软质胶片。

三、活动电影的问世

1894年末,卢米埃尔终于成功的设计出牵引片带的机械,从而完成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第二节 电影的成长

一、两大传统的确立

纪实主义与叙事主义

卢氏信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爱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1897年梅里爱在蒙特利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此外,他还首创了一系列特技摄影的运用,对发展电影语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原始综合的成功

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奠基之作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甚至将1915年2月8日该片上映日期视为“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1916年《党同伐异》利用电影的时空跳跃,打破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表现格局,拓展了电影语言的表述天地。

格里菲斯在继承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两大学派的基础上完成了“原始综合”的任务,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并相对完整的电影艺术体系。

三、喜剧电影的兴盛

美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有被誉为“喜剧之父”的麦克·塞纳特

查理·卓别林与勃斯特·基顿将默片喜剧艺术推向了巅峰,在电影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卓别林《夏尔洛当水手》、《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凡尔杜先生》卓别林被肖伯纳誉为“电影创造出来的才子”成为默片时期喜剧电影的一代宗师。

勃斯特·基顿被称为“冷面笑匠”《航海者》、《将军号》。

四、蒙太奇学派的崛起

蒙太奇的实践初始于美国,理论探索源于苏联。代表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爱氏早期遵循此原则拍摄的影片《罢工》、《十月》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蒙太奇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思维,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 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苏联舆论界称它为“苏联电影中的骄傲”。德国的评论说“它是一桩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五、其他学派的迭出

英国勃列顿学派,力求接触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思乡情趣,重视运用自然景观,探索新的电影手法。

德国的表现主义学派,以夸张怪诞的艺术笔触,宣泄苦闷的情绪,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法国的劳森学派、印象派,瑞典学派,

第三节 电影的成熟期(1927-1945)

一、好莱坞的建立及美国电影的盛世

1927年电影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 1927年10月好莱坞推出了《爵士歌王》,插入了对白和歌唱 1935年马摩里安拍出了五彩片《浮华世界》

默片时期的喜剧大师,唯独卓别林经受住声音的挑战,30年代仍坚持用默片拍出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

西部片被称为“典型的美国电影”:约翰·福特《关山飞渡》、《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

被称为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神童”奥逊·威尔斯的代表作。

二、苏联电影的新发展

1934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夏伯阳》。表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代表性影片还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

苏维埃作家高尔基的《母亲》在默片时期即被改变成电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四节 电影的发展期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盛衰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意大利进步评论工作者在理论上斗争的产物

其次,战后的意大利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制片厂资金匮乏,设备破旧,电影工作者不得不走出摄影棚,采用实景拍摄,用非职业演员,降低制作成本

揭示战后严重失业贫困问题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擦鞋童》;抒写农民走上土匪道路的《强盗》、《希望之路》、《悲惨的追逐》;还有《大地在波动》、《米兰的奇迹》;歌颂意大利人民法西斯斗争业绩的《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等等。

新现实主义由于“生活即艺术”所显示的明显理论局限,以及意大利当局与宗教方面的反对和干预,至5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电影史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前后两次。

第一次乃20年代兴起的法国先锋派电影,开了现代主义电影之先河。先锋派代表作品有《机械舞蹈》、《一条安达鲁狗》、《休息节目》。

第二次是1959-1962年间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代表作品有夏勃罗《表兄弟》、《四百下》、《喘息》、《广岛之恋(电影界的“原子弹”)》

新浪潮杰出的代表人物特吕弗拍摄的自传体电影《四百下》,该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德、日电影的勃兴

1962年联邦德国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新德国电影运动:

其一,重新确立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相联系,赋予叙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现代主义排斥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立电影的大众性。

70年代后期新德国电影进入了艺术成熟期

日本电影在抗战后的崛起,以黑泽明的《罗生门》的问世为标志

四、多远格局的当代电影

电影思潮的角度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题材上:战争电影、政治电影、家庭伦理电影 战争题材片在美苏拍摄较多

政治电影作为一种新式样,六七十年代发端于法国和意大利 “现代派”电影以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主将

第十四章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被称为西洋影戏的电影,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主持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著名喜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他是中国人拍摄电影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13年,上海洋行职员张石川创办“新民公司”,承包美国人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制片公司,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拍成中国第一部短篇故事片《难夫难妻》。

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片《庄子试妻》,成为中国影片输出国外的首部,同时又是中国第一部使用女演员的电影(编导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

1914年,张石川与人合办“幻仙影片公司”,摄制短故事片《黑籍冤魂》,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二、初具规模的早期中国电影

商务印书馆对我国早期电影做过贡献

1920年拍摄梅兰芳自导自演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第一次在影片中运用特写镜头和叠印画面等技巧。

1922年拍的《清虚梦》是中国电影使用特技摄影的第一部。

商务对中国早期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三、发展中的早期中国电影

拍摄影片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明星影片公司”和“华联影片公司”。 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办“明星影片公司”。先以张石川主张“处处为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思想为指导,拍成《滑稽大王游华记》和《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受冷落。

192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是在郑正秋提倡的“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的思想为创办方针下拍成。避免了当时影片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土洋杂糅的弊病。

1928年拍成大型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28年到1931年被称为中国电影的“黑暗年代”。

“联华影业公司”成立于1930年,其方针与“明星”迥异:“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众,挽救影业”。

1930年,新派代表人物孙瑜导演了“联华”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故都春梦》,突破了连环画式的单线交代故事的框框。同年秋,有自编自导《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用“蜡盘发音”法,为影片配了歌曲《寻兄词》

1925年洪深受聘于“明星”,导演《冯大少爷》《少奶奶的扇子》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塑造性格,结束了早期电影只是故事梗概的“本事”时代。 早期电影从“旧派”到“新派”的发展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进步。

1930年,“明星”摄制成中国第一部蜡盘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3月15日公映,揭开了中国有声电影的一页。

1931年6月《雨过天晴》和10月《歌场春色》都是中国最早的“记音有声片”,直到1932年中国人才独立掌握这种技术。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左翼电影的形成

1931年“9·18”1932年“1·28”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3年春,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在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夏衍为组长。

党的小组着手于几方面的工作:

1、输出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到“明星”、“天一”、“联华”等民营公司;

2、抓住各公司编剧部门的领导权;

3、占领影评阵地;

4、大力介绍苏联电影。

1933年3月5日,“明星”推出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夏衍的处女作)评论界称之为“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光明的开展”

不久,“明星”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春蚕》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尝试

1933年,“联华”在田汉、蔡楚生等艺术家的努力下拍出《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天明》。

1934年,蔡楚生成功编导了《渔光曲》,称为联华又一部有影响力的力作,1935年曾送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联华”推出孙瑜的《大路》,标志着孙瑜创作思想在左翼电影影响下的巨大进步,也标志着他的电影艺术的成熟。

1934年,夏衍建立了“电通影片公司”《桃花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桃花劫》和《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5年“12·9”运动爆发后,1936年欧阳予倩、蔡楚生,提出“国防电影” 的口号。

明星拍摄出了《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奔》有强烈国防意识的影片。“联华”的《狼山喋血记》,新华的《壮志凌云》随即推出。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原“汉口摄影场”改建为“中国电影制片厂”。 1938“中制”先后拍成《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三部以抗战为题材的故事片。1938年10月,中制又拍摄了《保家乡》、《东亚之光》、《塞上风云(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

国民党官方领导的的“中央电影摄制场(中电)”,1939年4月拍成其第一部故事片《孤城喋血》,同年完成《中华儿女》,1941年底,中电第三部故事片《长空万里》(孙瑜编导)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电影

1947年“昆仑影业公司”成立。1946年9月到1949年9月,昆仑共拍10部进步影片,较著名的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和麻雀》。

《天亮前后》被舆论赞誉为“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前进的道路”。

1、利用国民党官办电影事业

1946-1949年“中电”拍摄《乘龙快婿》、《幸福狂想曲》、《喜迎春》、《天堂春梦》等进步影片。

2、团结上海民营影业的进步力量,支持其创作

1947年金山编导的《松花江上》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成。被影评界称之为国产影片的“极珍贵的收获”。

1947-1948年,文华拍出《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等优秀影片,1947年国泰拍出《忆江南》。

3、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

四、解放区电影

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解放区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和八路军》(第一部影片),历史文献《白求恩大夫》

1946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年在延安建立“延安电影制片厂”《边区劳动英雄(解放区第一部故事片)》

1949年4月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

第三节 新中国电影

一、新中国电影制片方针

1、中国电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借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2、必须从属于政治,坚定的配合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3、强调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建立一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电影队伍

4、坚持“双百”方针,鼓励自由创造,反对千篇一律。 当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 二、十七年电影

1949年到1966年是新中国电影经历坎坷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光芒万丈》

1950年,全国故事片产量达20部,1951年3月举办的“国产电影新片展览月”上展映。《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其中《中华女儿》获得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

1952-1953年仅生产故事片11部,《南征北战》、《智取华山》较好。 1954-1955年产生《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等及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少数民族影片《哈森与加米拉》等。

1956年时我国文艺的春天。《董存瑞》、《上甘岭》、《祝福(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次把鲁迅的作品搬上银屏)》、《家》、《李时珍》、《海魂》。

1959年,《林家铺子》、《五朵金花》、《聂耳》、《老兵新传》等。《老兵新传》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曾获得莫斯科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被电影节称为“难忘的1959年”

1960-1961年《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刘三姐》、《洪湖赤卫队》。 1962-1964年革命题材的《农奴》《红日》《小兵张嘎》,现代题材片《李双双》,古代题材片《甲午风云》等等。

1962年设立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三、文革时期电影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文艺遭到浩劫,电影届成了“重灾区”

对建国十七年电影(除《地道战》、《地雷战》等少数电影外)和外国电影一律实行禁映。

1973年以前只拍了几部“样板戏”电影 《创业》(长影),《海霞》(北影),《闪闪的红星》(八一) 总之,“文革”十年是中国电影事业遭到浩劫的时期。

四、新时期电影(1976年以后)

1977-1978年此阶段电影徘徊不前。

1979-1980年走出低谷,振新发展的转折。

1979年电影无论在题材上或是艺术质量上都发生了可喜的飞跃,出现了人物传记《从奴隶到将军》、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音乐片《怒吼吧,黄河》等样式。

1980年“百花奖”在停办17年后重新恢复,《吉鸿昌》、《泪痕》、《小花》获最佳故事片奖。

1981-1984稳步繁荣阶段《西安事变(被称为第一部历史巨片)》、《牧马人》、《骆驼祥子》、《大桥下面》

1982年,大陆与香港合拍武侠片《少林寺》 198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设立“百花奖”(一年一度的专业性评奖)

1985年以后进步已发展繁荣

1984年,张军钊和张艺谋合作拍出《一个和八个》 1985年《黄土地》、《绝响》、《女儿楼》等,被评论界称为“第五代冲击波”,《黄土地》先后四次在法国、瑞士、英国、美国的电影节上获奖。

第四节 台港电影

一、台湾电影

1925年,台湾最早的制作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成立,并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46年成立“台湾制片厂”

60年代,台湾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官方“反共抗俄”的制片方针有所松动

其二,60年代台湾经济飞跃发展,刺激了对民营电影的投资。

60年代民营电影主要向“言情”和“武侠”两个方向发展。 “言情片”以1965年出现的《婉君妹妹》、《烟雨濛濛》等琼瑶片为起始,形成了持久的“琼瑶热”

武侠片以1960年武侠片《龙门客栈》为潮头 《我是一片云》、《白屋之恋》、《唐山大师兄》、《少林功夫》 《小城故事》《早安,台北》

1989年9月,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二、香港电影

电影于1896年传入香港 1939年拍出《孤岛天堂》、《白云故乡》抗战影片 50年代《阿Q正传》、《一板之隔(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奖)》 60年代《儿女英雄传》、《鸳鸯剑侠》、《独臂刀》、《大醉侠》 70年代,李小龙主演的《精武英雄》、《唐山大师兄》

港台合拍的《侠女》曾获得1975年戛纳影展的最高技术成就奖。 1967年《紫贝壳》、《船》

80年代,第一类1976年《半斤八两》,第二类《滑稽时代》等,第三类《开心鬼》、《僵尸先生》

第十六章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电视传媒的发展

一、电子传媒

1566年世界上第一个印刷杂志——意大利的《威尼斯新闻》问世 1840年前后,美国查尔斯·惠特斯通和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 1878年前后,美国亚历山大·贝尔第一次使用有线电话通话

1895年前后,苏联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成功的使用了无线电发报机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 1904年,传真设备传出第一批图像

1906年,美国费森德尔通过无线电设备把人类的话音传播出去,揭开无线电广播的第一页

1923年,电视开始放送第一张图片

1930年,在英国伦敦播出了人类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1962年,第一颗商业通讯卫星“震鸟号”发射成功,开始了电视传播卫星的新阶段

1970年,4月2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泰勒米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发射 1964年美国发射了同步卫星,电视从此进入卫星转播阶段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7-1929年是电视的孕育诞生期;

第二阶段:1929-1954年是黑白电视传媒阶段,直播为重要特征;

第三阶段:1955-1962年彩色电视传播阶段; 60年代中期至今是电视发展的第四阶段

四、电视的特征

电视的特征:

1、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2、传播信息的丰富性;

3、镜头的纪实性;

4、接收的家庭性。

第二节 世界电视剧的发展

二、电视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是电视剧的诞生成长期。1930年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采用直播的方式播出。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是电视剧的发展期。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的开播,彩色电视向全世界推出。《爱德华七世》《简爱》《楼上楼下》等。

1963年《嘉蒂归家》被推崇为经典之作。

第三个阶段:60年代以后至今是电视剧的成熟期。 70年代《根》超过了电影史上最叫座的《乱世佳人》,时至今日电视剧已经趋于成熟。

三、电视剧分类

按照戏剧原则分为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

按照文学标准分为报道剧、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小品;

有的按电影分类法分为武侠剧、侦探剧、战争剧、社会剧、儿童剧、神话剧、心理剧、卡通剧、歌舞剧等等。

电视剧逐渐形成了:单剧本: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是结构、引戏员结构;

连续剧:采用史诗般的叙事方式,采用开放式,在每一集结尾设置悬念;

系列剧:相同的背景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由同一人物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简述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于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二、初创期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58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二部电视剧《邱财康》;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红色的火焰》

文革期间仅仅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初创期的我国电视剧的特点:第一,播出手段黑白直播,一部电视剧大多局限在二三十分钟;

第二,直播电视剧要求紧凑集中,强调戏剧冲突;

第三,重教化功能,轻审美娱乐功能; 第四,配合政治运动要求,着重时效性与纪实性

三、发展期

1976年10月以后,电视艺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1978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三家亲》《窗口》《教授的女儿》上海电视台《玫瑰香奇案》浙江电视台《保险高兴》等电视剧标志着我国电视剧开始了发展的新阶段。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敌营十八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第一,结束了初创期的黑白直播,录制彩色播放,时间上变长,情节、人物变复杂;

第二,由第一阶段的戏剧美学转向电影美学为支撑点; 第三,摆脱了左的束缚,逐步摆脱了初创期配合政治运动 的倾向;

第四,这个阶段的单剧本继续发扬“轻骑兵”的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四、成熟期

1982年,电视剧飞腾的一年,舞台剧《秦王李世民》、《上海屋檐下》,戏曲电视剧《璇子》等等。

1985年,首次评选中国戏曲电视“金鹰奖” 80年代中后期,我国电视剧发展突飞猛进。

1985年前后,一批反映改革的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采用引戏员式的结构,对我国电视剧作结构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1987年陆续出现《红楼梦》、《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末代皇帝》等。 电视创作的特点:第一,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样式齐头并进,形成多远格局;

第二,在多元格局中,电视剧连续剧的发展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逐步成为这个时期电视剧创作阵营的主力军,而且不发优秀之作。《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等

第三,这个阶段的电视剧已由前两个阶段以戏剧、电影美学为支撑点而转向电视自身的特征;

第四,电视剧更加注重观众审美心理的满足,力求雅俗共赏,力求将深奥的人生哲理、尖锐的现实问题等等寓教于乐。

第五,电视剧的制式方式开始迈向“室内剧”。我国第一部50集室内剧《渴望》

推荐访问:鉴赏 艺术 范文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大全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图片 艺术鉴赏共五则范文怎么写 艺术鉴赏内容 艺术鉴赏包括哪些内容 艺术鉴赏怎么写 艺术鉴赏的要求?哪5项? 艺术鉴赏的四个步骤 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 艺术鉴赏啥意思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