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完整),供大家参考。

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完整)

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近些年来传的沸沸扬扬,使人们谈到“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名词都为之色变,但这些问题的爆发真的是坏事吗?我不这样觉得,这恰恰说明了我们食品科学的进步,而且真正的苦难并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我们对苦难懵然未觉。

  一、视野的进步使我们看到了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农业社会人们的饮食状况。农业时期,人们用海水直接蒸发获得粗海盐作为食盐;吃的粮食往往已经蛀虫发霉(其实能有口粮食吃就不错了);为了保证蔬菜和肉类的长久储存,人们往往采取腌渍、烟熏等工艺。现在,我们认识到了海盐当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和重金属成分,必须加以提纯;发霉的粮食当中含有强致癌物---黄曲霉素,应该将这些粮食丢弃;腌渍、烟熏的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苯并芘等致癌物,必须对这些含量加以控制。可见我们已经不断在发现问题并且解决他们,从远古茹毛饮血的时代到火的发现,从小农时代的“口不择食”到现代对食物中每一种成分的精确化控制,每一次饮食革命都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平均寿命产生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定是一个过程,存在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是我们前进的必经之路,正所谓“曲线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不知道存在问题,不代表没有问题,发现了问题反而是成功了一半。问题暴漏地越快越多,恰恰说明我们发展地越快越好,未来越有希望。

   二、文化制度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科学研究的进展 科学最大魅力在于它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没有任何概念、想法和理论是神圣不可挑战的,只要有一个人成功观测到一件有悖于理论的事物,就可以推翻以前的知识,这也是著名的“黑天鹅”理论。正因科学快速更新、自我辩证、基于现实观测、活学活用的一些特点,才使我们凡人掌握了科学以后,就有了比肩神明的力量。需要一提的是,科学是反人性的,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寻奶觅食、知道通过哭声引起外界的关注、很快就会学会与人交流。但人若想掌握科学,必须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断地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数学、逻辑和辩证等一些思想内化于心,而且这个塑造过程的成功率还低的吓人。因此,一项科学问题提出了,它能够自圆其说地证明一件目前看来为正确的事物,但是仅仅通过这一点科学知识,就妄图规范所有的人类行为,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人们对科学的崇拜还远没达到那个程度,网友在碰到这些问题时会傲娇地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纯粹地理性人在现实当中是不存在的,虽然我知道某一件事没有收益,但在情感驱动下我就是要做。

  现代科学已经为我们指出了食品安全的问题,但是我们目前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的文化制度是如何跟进的呢? 首先我们已经有了极其完备的食品安全制度。现代工业化的食品工厂有着极其完备的卫生要求和检测标准,这些标准覆盖各种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设备等,这些标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来的严格。大型食品加工品牌的产品,还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一个公司想要做大做强,想要发展成为业界标杆,必须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宁可提升成本,也要把产品做到公众眼光里的无可挑剔,而绝不敢使自己背上“不健康”、“不卫生”、“不环保”等一系列标签。

  但是在与我们普通人很贴近的下沉市场这一块,这些添加剂的源头控制、事中监督、事后抽检惩罚机构不完善,执法广度、难度和费用非常大,使得相关规定还未完全落实,这正是目前的问题所在。生活中我也曾经做过一些调研。乙基麦芽酚(俗称一滴香),可以和肉类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显著增强食品的鲜香味。在肉类中的用量要求为60~130mg/kg,这个量是非常小的,正如它的俗名那样“一滴足矣”,过量使用用对人肝脏有影响,骨骼和关节提前脆变癌变等疾病。经过笔者的考察发现,即使没有任何资质,我也可以轻松在网络上购得这种添加剂。街边小摊小餐饮店若是一时财迷心窍加之知识缺乏而过量使用了这种添加剂,给他们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大的,面临的风险却是很小的,这确实是目前监管上的无奈。我们目前对食品安全这件事可谓是抓大放小,对于大型的食品制作加工机构,安全问题已经完全不需担心;对于小型个体生产户,食品安全的概念却未深入其心。

  文化制度的更新并不像科学的更新那么简单,一个人的明悟对人类整体的思想难以带来大的改变。文化寄生在全体人的头脑中,一个人脑中的文化发生了变异,对整个社会产生不了影响,这个变异还必须要能够传染,当传染的人数足够多了,最终才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显著的变化。在这个传染过程当中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这个传染并不完全受人们的 “科学”、“理智”等因素的控制,这个传染也并不一定是符合人类自身的利益的,往往还会发生“劣币逐除良币”的现象。虽然这个传染并不一定符合人类自身的利益,但是对于一个极具传染性的文化而言,它往往会给它的“感染者”在某些方面提供一个极大的加成。

  就比如说在远古采集社会,人们一天只工作极少的时间,便可获得一天所需的食物,其他时间就全部可成为社交时间;部落里人们相互间极为熟悉,大家都是最为了解彼此的朋友,在这里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剥削可言;那时人类真的是大自然的宠儿,游走于天地之间,熟悉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水一木,对身边的环境比对自己的身体更为了解。

  但是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们把造物者赠予的用之奔跑攀爬的身体勉力于低头劳作;从万物皆可食的自然宠儿退化到单一的五谷爱好者,食物越来越单一;人畜高密度的混居给人类平添了无数种之前从不存在的疾病;人类整天呆在一方土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细心呵护自己庄稼,无数的汗水挥洒,以期能多一份口粮;人类开始有了阶级的划分,大地主、精英阶层一边搞着诗歌绘画等艺术,一边剥削农民的剩余价值;为了争夺土地,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战争,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土地越来越向少部分人集中,大多人却无地可耕。但是为什么人类要发展到农业社会呢,那是因为当某一个采集部落开始停下脚步,弯腰耕种之时,耕种确实能为他带来更多的口粮,于是它便放开了生育,而耕种所需要人口也恰恰是多多益善,只要有足够的田地,而且耕种相对于采集而言,也确实是一项更为简单的活 动,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信息,一个小孩也能去田地里拔拔草、给牲口填个料。于是当耕种的部落遇到采集部落时,耕种部落拥有极大的人口优势,给采集部落带来的是毁灭式打击,这种打击不但包括对他们的驱逐,还有不断开荒使他们的生存空间收到挤压。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了农业社会,从旷野上的吟游诗人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化也是同样的不讲道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不可否认我们有了更高的生产力,我们对食物的量却没有太大的改变,那我们岂不是工作极少的时间就可以了吗?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否认这种看法,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越来越快,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沟通越来越便利同时意味着我们需要越来越快的处理信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生活方式至今还在很多农村保留,工业时代的工作压力比小农时代重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对于"996",“007”的声讨不是一星半点,我们又为什么要走向工业时代呢,那是因为先发的工业社会用坚船利炮活生生地轰开了我们不愿改变地小农社会地大门。

  可知食品安全这一“病毒”若真的想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必须要对不愿改变的顽固派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爱喝热水这一传统可谓是异常突出,“喝热水包治百病”,那人们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喝热水有益于健康的呢,这种传统又是何时真正走向民间的呢? 考古学家根据残片上发现的残留水垢和陶器底部的烟熏的痕迹,认为追溯至 2 万年前制造的陶器,最初用途就是烹制食物和烧水。明代天启年间,大臣杨涟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遭到迫害,屡受酷刑拷打后,杨涟“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可见杨涟相信喝凉水有害身体健康。清代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志 1883 年赴西欧各国游历了 10 个多月,也注意到东方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这一区别的存在。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中土酒必温而饮之,泰西则皆冷以尝之。”虽然整个古代社会都知道喝热水的好处,但当时的基层百姓却往往是只能喝凉水。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他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因为燃料匮乏,“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当时的人们当然是喝不上热水。宋元时期,情况稍微有些好转,这个时候出现了独立运营的茶肆、茶楼、茶坊,喝茶的风气深入底层社会。但普通人还是承担不起每日烧开水煮茶的燃料成本,他们只能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从茶贩们手中买些茶水来喝。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中土风俗,仍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多数底层民众继续喝凉水。当然,如果水太脏,古人也会做一些有限的处理,让生水稍微干净些......1862 年,上海爆发了霍乱疫情,“死者日以三千计”。随后,有人提出,疫情没有发展到中国南方,是因为南方人热水喝得比北方勤。“喝热水防病害”的传闻不胫而走,“喝热水”成了一门事关性命的必修课。虽然后来证明疫情北上的原因并不是喝不喝热水,但喝热水的理念却已深入人心。进入民国后,西方细菌学说传入,科学知识界认为将水煮沸能够有效杀菌,因此开始呼吁民众喝热水,政府也大力支持倡导。 1936 年,新文化运动催生很多的“熟水店”。1949 年之后,官方再次加强了“喝热水”的宣传和推广。不管是“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的号召;还是类似于《农村卫生院课本》都意在带动群众养成喝开水的好习惯。

  终于在一波波的文化宣传下,加之人们物资的逐渐丰富,喝热水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物,出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喝凉水丧失了生存土壤。通过我们对凉水的摒弃和对热水的偏爱这一转变过程,我们也可以知道想使人的理念习惯发生转变是多么地不容易。

  浮出水面的问题永远都不是最可怕的,我很欣慰我们能对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力宣传,这是对一些不规范做法的釜底抽薪之计,我们应该给文化传播留一点时间,也尽可能地去发展经济,让我们有的选择,有实力去选择;生活当中对规范的做法多一些支持,对不规范的做法多一些抵制,问题正在解决当中,如果人人都谈“食品安全”而色变,那就意味着我们的胜利已然到来。

  

推荐访问:标签 频发 原因 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是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