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5篇

篇一: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

  民族宗教知识考试(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 A、职责和义务 B、应尽的职责 ) 。

  D、神圣的职责 )

  10、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共有( )个少数民族成分。

  A、55 B、56 C、45 二、多项选择题 1、四个认同:

  ( A、对祖国的高度认同 ) B、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C、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C、应尽的义务

  2、自治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召开时间( A、2010 年 11 月 23 日 C、2010 年 11 月 25 日

  D、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2、民族问题的五性:

  ( A、普遍性 B、长期性 ) C、复杂性

  E、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B、2010 年 11 月 22 日 D、2010 年 11 月 28 日 )的根本原则

  D、国际性

  E、重要性 )

  F、特殊性

  3、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

  3、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民族平等、民族尊重和民族共同发展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D、民族平等、民族繁荣和各民族相互尊重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 A、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信仰马克思主义 C、支持他们随意解释宗教教仪 5、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设立自治机关 6、( )。

  C、 国家统一领导 ) B、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B、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C、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 4、我国宗教实行( A、独立 B、自主 ) C、自办的方针 D、共同繁荣发展 ) D、猪肉 E、驴肉 F、鸡肉

  D、要求宗教参与国家政治和教育

  5、下列食品中属于清真食品的有( A、羊血块 三、判断题 B、狗肉 C、羊肉

  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年,国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等职业教育

  1、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我国 56 个民族共使用 56 种语言( ) ) )

  )

  毕业考试范畴。

  A、2009 年 B、2010 年 )。

  C、2008 年

  3、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就是语言不平等。( 4、民族宗教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是国家公务员( 5、党员干部退休后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

  7、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

  A、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B、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宗教观 8、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扰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正常的宗教活动的, 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 A、行政处罚 B、治安管理处罚 C、行政处分 )。

  ) 。

  D、刑事处罚

  9、 《民族团结教育条列》何时开始施行( A、2009 年 12 月 1 日 C、2010 年 2 月 1 日

  B、2010 年 1 月 1 日 D、2010 年 5 月 1 日。

  

篇二: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

  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导读: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 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 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 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 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

  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 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 成的作用、 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 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 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 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 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任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 分的发展都会有利于另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 任一方的 狂热或反理性倾向都会加剧另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

  最后从 世界各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眼, 概括了宗教与民族 各自面对的问题,并从中尽力总结出七条经验教训,以期有利于 我国在宗教与民族关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一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既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又涉及现实政治和民生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宗教与民族之关 系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从十九世纪至今日益完备起来的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

  第 1 页

   科中, 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日益揭示了宗教在各民族社会文 化的起源中所起的精神性和原创性作用, 在各民族以至全人类社 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推动性和干预性作用, 同时也揭示了各民族 文化特性、 各民族社会发展以及各民族相互关系所受到的来自宗 教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对于宗教的反作用。

  这些认识和理论的发展, 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也提出了把这两门学科 的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宗教与民族关系这一重大任务。

  在从十六世纪至今的国际政治发展和从元代以来的中国政 治生活中, 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宗教的巨 大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宗教的传播和发展, 以及一个国家或民族内 部的社会政治生活受到宗教巨大影响又反作用于宗教的情况可 以说是层出不穷。在某些国家,在某些地区,在某些时代,宗教 与民族之间关系、 民族内部生活以及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极度表 面化和扩大化,以至于成为热点,形成危机,造成爆炸性局势, 而成为或引发战争或缔造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直接决定着国际或 国内政治的稳定与否,民生的和谐与否。这些历史的教训和活生 生的现实,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同社会政治问题的关联,也提 出了把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同社会政治状况结合起来这一重 大任务。

  上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迫切要求, 使得研究宗教与民族的 关系成为必须,也构成了本文写作的宗旨。

  *二

  第 2 页

   1、宗教与民族之所以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因为二者与社会 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宗教而言, 一方面它作为人类超越精神的一种表现内在于 社会文化,作为一种原创精神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着社会文化,但 是另一方面, 既然它的信仰或无形的精神态度必然要体现为外在 的观念学说、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从而与一定社会文化中的其 他观念学说、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相互并列,它也就以一种社会 文化形式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尽管我们不应当把作为一种 世界观、人生观或生活态度的宗教等同于文化本身,尽管我们不 能忽略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宗教对文化的渗透作用, 以及它同哲 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形式的相互影响,同政治、经 济、法律等方面的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但是,随着社会文化和 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分门别类及相关的专业化程度的加强, 宗教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的这个侧面就越来越明显了。

  就民族而言,一方面,它作为集体生活的人群而显然具有社 会性;

  另一方面, 在最广的文化定义即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意义上, 它作为按照共同方式生活的集体,又是一种文化共同体。从我国 民族学界一般对民族的定义来看, 民族确实是被视为一种社会文 化共同体的。①事实上,历史上在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地域、共 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等基础上形成的民族, 随着历史变迁 和社会发展(其中包括血缘混杂、地域迁移和语文变化) ,具有 自然属性的要素逐渐减少了重要性,而社会文化方面的要素,如

  第 3 页

   独特的符号或象征系统、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等, 则逐渐增加了在民族特性中的份量。②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社 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同体质人类学的分离, 决定了民族学与人 种学的不同。而且,作为民族诸特征中最主要的民族意识、民族 情感, ①也主要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或受到社会文化的巨大作用。

  总之, 民族的本质是不能离开它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特征来谈 论的。

  综上所述,可知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的宗教,与作为社 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 必然在社会文化这一共同基础上发生密切 的相互关系。而且,由于宗教更是对人群的深层意识和总体情感 (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发挥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民族则是具 有一定个性的最大人群(更大的人群即人类②所具有的个性,已 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了) ,所以,宗教与民族的相互关联,比起 其他的社会文化形式(例如哲学或艺术等)与其他的较小的社会 文化共同体 (例如具有单面共同性的职业共同体或趣味共同体即 行会或俱乐部等)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几乎可以说是一切社会文 化形式与一切社会文化群体之关系中最深刻、最全面、最复杂、 至少是最重要的一种。考虑到这一点,本文的论述确实只能说是 一种简略的概括。

  2、宗教与民族之间关系之密切,首先表现在宗教与民族形 成的关联上。换言之,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的宗教信仰强 化了民族构成的诸要素。

  第 4 页

   广义的民族,即包含氏族、部落、部族和现代民族在内的民 族,首先是依据共同的血缘和地域而形成的。众所周知,共同血 缘的确认,需要某种辨识的标志,共同血缘的认同,也必然形成 某种辨识的标志,这种标志对于氏族的婚姻制度,对于氏族成员 确立自己的身份意识,划分不同氏族的界限,从而对于氏族整体 作为独特群体的存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种辨识的标志是 什么呢?就是图腾,即作为氏族宗教崇拜中心的图腾。图腾崇拜 及相应的图腾制度,对于族内乱伦的禁止和族外婚制的实行,至 少具有促进或巩固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婚姻制度和相应的血缘关 系之基础上,才有了氏族的存在及其发展为部落、部族和民族的 过程。

  另一方面, 一定的生活地域之确认, 当然可以有多种标志, 首先是同经济生活有关的标志, 即同氏族物质生产和消费有关的 自然事物,如山、水、森林以及特定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之类。但 是, 与这些自然事物相关而产生的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之一自然 崇拜,无疑对于共同地域的确认和保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 崇拜可以把氏族对于本族生活地域的依恋之类情感大大深化, 甚 至在这类自然情感之外, 再附加上敬畏和感激之类的宗教性情感, 从而大大有利于氏族成员基于共同地域的相互认同。进一步说, 作为原始宗教重要形式的祖先崇拜、精灵崇拜等等,在加强氏族 或部落等血缘集团的集团意识, 加强其与一定地域据信在这片埋 葬着其祖先的共同地域上, 活跃着祖先的灵魂和与本族密切相关 的自然精灵, 这共同的地域也受到这些祖先灵魂和自然精灵的保

  第 5 页

   佑的多方面联系方面,其作用更是不可否认的。

  民族形成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即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 语言文字, 也同宗教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 氏族或部落经济生活的重大事务往往以宗教方式作出决定, 其中 的关键时刻则以宗教方式进行象征, 这是为无数史前史和人类学 研究揭示的播种仪式、收获仪式、求雨巫术以及渔猎前后的占卜 和祭祀仪式等等所证明了的。另外,氏族或部落共同使用的语言 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与其宗教仪式的进行和占卜的需要有密切关 系,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总而言之,宗教史和民族史的大量 事实表明, 占卜和各种巫术, 图腾和自然崇拜, 祭祀和宗教仪式, 对于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语言文字这两个在民族形成中, 尤其是 在民族保存中更重要的要素,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就民族构成的最后一个要素, ①即共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而 言,宗教的促成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更准确些说,除经济和 语言之外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同该民族的宗教也有着 十分明显的关联。首先,就一个民族相对独特的行为规范或道德 规范而言,它往往脱胎于原始的宗教禁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 受到宗教教条的巨大影响。其次,就一个民族的艺术特征,包括 其特有的艺术趣味、手法、风格,甚至艺术精神在内,都同其宗 教仪典的特征,包括其歌、舞、诗以及祭坛、祭器等造型的特征 相关,同其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有着更深刻的关系。再次,就广 义文化或生活方式之重要部份,即社会组织而言,由于在各民族

  第 6 页

   形成初期与宗教组织的重迭, 其特点更是打上了该民族宗教特点 的烙印。这里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华夏民族社会组织(包括 政治组织)的一大特征宗法性,就同中国原生性宗教②的宗法性 特征具有渊源关系。最后,就集体性的社会意识之特征而言,其 形成也与成年礼、 婚礼、 葬礼和其他通过礼仪 (Rites of passage) 以及时节礼仪、 祭仪、 在迁徙和战争时举行的宗教仪式等等有关。

  通过这些宗教仪式, 氏族或部落成员在其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受 到其本族宗教的巨大影响, 从而使个人的意识特征逐步让位于集 团的意识特征, 个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带上了该民族特征的 深刻烙印,集体地形成了该民族共同的社会意识特色。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宗教在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形 成中,发挥了某种核心的和全面的作用。

  3、尽管宗教与民族的关联十分紧密,但是第一,把二者等 同看待是十分荒谬的,因为这混淆了两个完全不同类的概念,宗 教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或思想领域 (它的组织制度虽同时属于 社会群体领域,但却是以其思想信仰为核心为特征的) ,而民族 却完全属于社会群体领域;第二,把宗教作为民族的主要特征或 主要要素或主要辨识标志,或者把宗教等同于民族特性,也是不 妥的。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可以说主要在于这种看法忽略了 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片面地夸大了宗教与民族特性的联系。

  首先,在民族的形成中,宗教对于民族诸特性的形成,发挥 了核心的作用,具有密切的关联,但是这种作用并不等于全部成

  第 7 页

   形因素,这种关联也不排斥其余的关联。在民族特性的形成中, 其他一些重大因素,例如地理和气候状况,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 方式和消费方式(如渔猎还是采集,游牧还是耕作) ,又由之形 成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发展速度等等,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地理、气候、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社会 发展速度等等,同民族特性之形成当然也就有着密切的关联。这 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现代民族学、人类学,尤其是哲学人 类学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同作为人类主要特征之一的思维, 从 而同人的整个存在方式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语言在民族 特性形成发展中的地位,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而语言的形成 与发展,虽然与宗教有关联,却有不少与宗教无关甚至可说是自 然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至少可以说,由于决定语言形成和发展的 要素过于复杂,所以宗教在其中的作用绝不是唯一的。而且,若 从民族和宗教在以后的发展, 尤其是世界宗教形成以后的情况和 现代的情况来看, 鉴于一个民族有多种宗教和多个民族信一种宗 教甚至全民族可以改信另一种宗教的情形, 以及同一个民族血缘 混杂,地域变迁,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等等情况的出现, 共同语言这一要素的地位就更加突出, 而本来就只作为共同文化 要素之一部分的宗教,随着其与民族关联的减弱,就更不能作为 民族的主要要素或辨识标志了。

  第 8 页

   第 9 页

  

篇三: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

  《民族与宗教》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民族与宗教》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三一教”。福建的地方宗教也有很大的影响,最有名的是“三一教”。这 是将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教派,由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年间的福 建莆田人林兆恩创建的。林兆恩认为儒、释、道本为一体,儒教为立本,道教为 入门,佛教为极则。三一教在福建立足后,曾向省外扩展过,清代中末叶曾发展 到台湾、新加坡一带。

  2、泉州东郊灵山先贤墓。据载是唐武德年间(618~626)来华传教的“四贤”中 两贤者之墓,虽然学者对所述年代有不同看法,但客观上由于因此古墓的存在, 历代不断有穆斯林来此瞻仰和行香,郑和下西洋时曾于 1417 年到此行香,祀求 圣灵庇佑。墓上有宽敞的白石亭,背后是白花岗岩结构的半圆形回廊。现存重修 碑文五块,最早一块是元至治二年(1322 年)穆斯林集体所立,碑文为阿拉伯文, 后四块为清代所立,皆为汉文,为研究伊斯兰教早期传播的珍贵实物。

  3、中秋博饼。八月十五过中秋,厦门人有个独特风俗,喜欢众人团聚玩博饼。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 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 秋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是博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 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 托。

  4、罗文藻。福安人罗文藻,他于顺治十一年在马尼拉城由菲律宾总主教祝圣晋 铎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神甫。第二年,罗文藻即回闽传教,两年之中于福宁授 洗两千五百多人。1665 年,官方规定外国传教士不得传教,罗文藻成为全国唯 一能公开传教的天主教神职人员, 于是全国各省各修会均将所辖教务托付罗文藻 视察。罗反对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的生硬做法,所以传教顺利,在他接授 付托的两三年内, 经其手付洗的人数较之当时全体在华外籍传教士三十年中付洗 的总数还要多。1685 年 4 月, 罗文藻接受方济各会士伊大仁主教的祝圣,以 57 岁成为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位国籍主教。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1、简述福州琴江满族过七月初三的特定习俗。福建琴江满族重视农历七月初三。

   1884 年农历七月初三,中法马江海战爆发,驻防三江口的水师旗营官兵以火枪、 土炮、木帆船抵抗法军的坚船利炮。当时水师右翼佐领黄恩禄率三营旗兵赴三江 口,以大屿岛为屏障,利用法军不谙地形的弱点,在琴江水道上设下埋伏,待法 舰经过时,点炮轰击,重创法舰。但海战最终还是以清兵的失败告终,整条江水 都被鲜血染红,琴江人冒着生命危险捞起 500 多具烈士遗体,葬于江畔西山,并 在山顶建起忠烈祠。阵亡烈士中有七八十名琴江人。此后,为了纪念先烈,每年 农历七月初三,村人自发来到江边,放漂水莲灯超度忠魂。年复一年,过七月初 三成了琴江人的一个特定习俗。

  2、简述福建穆斯林的来源。其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1)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 路直接到泉州居住,其来自巴士拉、哈姆丹、艾比奈、士耳其斯坦、施拉夫、设 拉子、贾杰鲁姆、布哈拉、花剌子模、霍拉桑、大不里士、吉兰尼等地。其后代 人称“海回”,以区别陆上的回回。(2)有的先从海上到中国其它地方,再或 由北方南下,如晋江陈埭丁姓族谱上记其一世祖丁节斋“由姑苏行贾入泉。”及 惠安白奇郭姓;

  或由南方北上 (如蒲寿庚家族) 他们多与当地回汉人通婚。

  。

  (3) 明清两代由全国各地(以安徽、河南、广西为多)移居福建经商的回民,以聚集 厦门为多。(4)元以后由外省来福建任职的将领及所带的兵士,这是闽北(特 别邵武)回族的主要来源。(5)元以后,以种种原因(如受聘为阿訇、投亲、 居官)等从甘肃、宁夏、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来福建的回民,居住在福州等 地。

  这五个方面来源, 头两个方面是闽南 (特别是泉州一带) 穆斯林的主要来源。

  3、 简述福建满族的分布。

  满族是福建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

  福建省有满族 7094 人,其中约 70%集中在福州和泉州两地,其余分散在龙岩漳平、长汀、连城和三 明沙县等地。福建满族的分布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居住区域相对集中的 福建满族在具体分布上又略显分散。福州市区内的满族主要生活在东门大街、汤 门大街、秘书巷、井大路、仙塔街、道山路、鳌峰坊、水域巷、八角楼巷等地;

  郊区和郊县地则有三个聚居区:

  新店聂厝、 洪山赤升和长乐琴江村, 特别是琴江, 这里居住着原全国沿海四大水师营之一——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地后裔。

  泉州满 族散布在晋江粘厝埔、深沪、山柄,南安的梧坑,泉州的西街等地,以粘姓为主。

  4、简述南安丰州“燕山黄” 蒙古族人 。南安县丰州有一支“黄”姓蒙古

   族后裔,始祖名答剌真,元时来此地任职。答剌真(公元 1246-1326 年) ,系元 世祖至元庚辰科(公元 1285 年)进士,自燕国入泉,初任南安达鲁花赤(监督 县令) ,后升福、广、浙司令,钦命总宪兵使,卒赠“忠勇” ,系燕人,入籍南安 开基复姓,遂为黄氏燕山派始祖。肇基拓业,繁衍生息,至今已 700 多年。生子 十人:沙裕、沙的、海达儿、安童、武贤、宾哥、荣显、璋童、富童、贵童。惟 长子沙裕、次子沙的回归燕山(今北京)原籍其余八子住南安。分布在丰州、洪 獭、诗山等地,分遍南安市各乡镇及泉州市区,传今二十六世,12 万多人,明 清两朝累计进士 10 人,文科举人 38 人,武举人 11 人,著名人物有:进士太常 寺卿南京通政使黄河清、户部侍郎黄养蒙、刑部侍郎黄澄等,堪称闽南著名的大 宗望族。

  5、简述道教在福建的兴盛和发展的原因。(一)闽越遗风。由于生存条件恶 劣,早期闽越人普遍信巫好祀,这种媚鬼崇神恐妖的心理,不断被沿袭。许多事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二)极具包容性。道教在福建传播过程中,汲取 了佛教、儒教,民间宗教(民间信仰)中的许多内容,加以揉合改造。如在泉州著 名的元妙观,前殿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中殿祀天界 诸神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后殿中祀关圣帝君、左祀文昌帝君、右祀梓潼帝君;

  为了招徕香客,又在后殿增祀泉州一带地方“王爷神”的总管萧太傅、开漳圣王 陈元光等。再如许多地方寺观合融,既供佛祖,又供神仙。这种诸神兼容,神禅 合混的现象,适应了更多民众的要求。最典型如龙岩闾山教,它虽属正一道符箓 派,但其除了有正统道教的遗传因素外,也吸收了由福建民间信仰和巫法衍变的 “夫人教” 、佛教部分斋科教法、古代巫术潜藏民间之余绪等多种成份,它实际 上是“该地区历史上各类宗教信仰文化的聚合体,是各种宗教信仰融合的产物。

  ” (三)与民俗关系极为密切。福建许多民俗活动,无不打上道教的络印,一些活动 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内容,成为传统的保留节目。一些普度、祭神、禳灾 等活动,参加人数之多、普及面之广、时间之持久,有时可用“盛况空前”来形 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论述畲族的宗教信仰。(一)畲族的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主要是祖先 崇拜。盘瓠是畲族祖先崇拜的对象,盘瓠传说在畲家世代相承,广为流传。盘瓠

   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 形象化表现形式。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 民族英雄,尊崇其为畲族的始祖。祖图,又称“盘瓠图” ,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 志之一。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 40 幅连环画式的图像, 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 (又称《盘瓠王歌》,记述盘 ) 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它被尊为畲族的祖 歌、 史歌, 用畲族语传唱至今。

  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 族人共聚祠堂, 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 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神灵。(二)畲族民间信仰还有其它世俗神 灵,属多神崇拜。他们崇拜的神灵有:第一类,神圣化的族内英雄与历史传说人 物:

  1.族内英雄神圣化, 指历史上确有其人, 曾有过非凡业绩, 生前受村民拥戴, 死后被奉为神灵, 不仅为本村本姓所膜拜, 而且成了灵威弥漫一隅的地域性神灵, 并为当地族内人所共同祭祀。2.历史传说人物的神圣化,是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 因其高尚的言行或超凡的力量为族人所神往, 族人以此立庙祭祀, 寄托某种心愿, 寻求某种庇护。第二类,职业性神灵。由于受到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畲 村产生了农神。长期的狩猎生活则形成畲家的猎神崇拜。第三类,神格化的自然 物体。畲家自然神中与农耕生活最为密切的是谷神、谷娘、谷仙子、种子仙、稻 秧仙、青稻仙、黄稻仙等。另者多是位于畲村附近的巨形或奇形岩石或树木。由 于这些物体形象迥异,便传演出精灵化的传说,并作为神灵供奉。第四类,汉族 社区渗入的民间俗神。畲汉杂居,畲族受汉宗教文化的影响,供奉灶神、土地神 现象普遍存在。第五类,世俗化的道释诸教尊神。一般供奉的有佛教神灵观世音 菩萨,道教神灵有“三清”“三官大帝”“真武帝”等。畲族将上述诸神一并供 、 、 奉,他们很少营建独立的佛寺,一般也没有道观,仅供于神堂神龛上或仅设立感 应灵台供奉于住宅中。第六类,鬼魂幽灵。畲村流传厉鬼有五通鬼、天吊鬼、伤 亡鬼等。总之,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灵与世俗神灵相结合为崇拜对象的多神 崇拜。

  2、论述近代著名的四大高僧对福建佛教的影响。

  (一)弘一法师对佛教的最大贡 献,是振兴湮没七百余年的“南山律宗” ,因之被后人推崇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 一祖。弘一法师振兴律宗的实践,大部分是在福建实施的。

  第一,讲演律学。

   第二,创办南山律学苑。

  第三,编撰、点校、订正有关律学著述。第四,在日 常生活中坚持律戒。

  (二)太虚法师与福建佛教界关系密切,其主要表在以下三 个方面。

  积极倡导僧教育。

  到各地讲经弘法, 广播法音。

  撰写大量佛学著作。

  (三) 圆瑛法师对福建佛教事业的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住持福建多所名 刹, 为福建各大丛林的修复和发展禅精竭虑。

  在福建进行了大量的弘法讲经活动, 受到广大僧人和居士的欢迎。注意培养僧材,支持创办佛学院。创办慈儿院,热 慈善事业。

  (四)虚云法师为中兴鼓山丛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

  整肃寺规,重振道风。修寺盖堂,建庵造阁,使鼓山丛林面貌焕然一新。讲经弘 法,办学传戒。保护经板,影印大藏。整理佛教文献。

  

篇四: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四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第一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

  的伟大祖国 (一)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民族是指在 历史上 形成的稳定 的人们共同体。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 人们的共同体 。

   比

  较

  氏族

  民族

  区 联系 血缘关系 纽带 别 形成 联 系

  地域关系

  原始社会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 产力极为低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下的产物 氏族社会解体而逐渐形成

  都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氏族是民族形成的前提, 民族是氏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共同语言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是一个民族.)

  基 本 特 征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有极大的稳定性,是最显著的特点。)

   下列各题分别反映了民族的哪 些特征?

  1 、我国维吾尔族 80% 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 南部 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 “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地理空间 物质基础

  首要的前提条件

  促进发展

  共同语言 共同心理素质

  相相 互互 联依 系存

  识 别 依 据

   (二)我国的民族概况

  1、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

  汉族人口占 91.6% 55个少数民族人口 8.4%。

  2、民族分布特点

  以汉族为主,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三)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A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B祖国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C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D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 国的边疆。

  E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检测题2

  我国在 5000 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伟大的 民族精神。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D) 支柱。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检测题 3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B )

  A以某个民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杂居 B以汉族为主,大杂居、小聚居、交错 杂居 C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低不一 D少数民族的聚居和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中秋小黄金周,三亚南山景区推出主题为“欢 乐中秋,南山祈福”的系列民俗活动,上千市 民及游客体验了古老的拜月仪式,感受世界各 地华人的中秋风俗,这说明

  A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B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C世界各地华人有着共同的信仰 D共同语言是共同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

   19. 在 2987名代表中 , 少数民族代表 411 名 , 占代表总数的 13.76%。值得注意的是 ,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 人口特少 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 1 名代表。在西藏 , 世 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 , 人口不 足 3000 人 , 也拥有 1 名全国人大代表。这 说明我国坚持 A.民族平等原则 B.民族团结原则 C.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1、旧中国的民族关系 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新中国的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

  3、新中国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A、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 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

  B、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一致。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1)、含义

  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原因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观点;各民族都对人类 历史发展做过贡献;在我国,各民族都是社会主 义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

  (3)、表现

  A、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B、发展经济、文 化方面平等。C、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 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 (1)、含义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 合的关系。

  (2)、意义

  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密 切相关,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大 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3)、怎样坚持

  A、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B、要同国内外一切破坏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必须反对大民 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 斗争。

   大民族主义

  • ——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 应,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认为本民 族是“大民族”“优秀民族”,应处于 支配地位,享受各种特权,歧视、排斥 和压迫国内较小民族,并在可能的时候, 侵略和掠夺国外其他民族。在我国,大 民族主义的表现主要是大汉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

  • ——又称“狭隘民族主义”。它是以孤立、 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是多民族国家 内少数民族中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 应。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及 其影响的存在,会影响甚至破坏国家的统一和 民族间的团结,削弱甚至反对共产党的统一领 导,阻碍甚至反对在本民族中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和经济、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 家里,既要克服大民族主义,又要克服地方民 族主义。

   3、各民族共同繁荣 (1)、含义

  (2)、原因

  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 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的目标;是我国行使管理经济、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的国家 职能的体现;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 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体 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3)、怎样实现

  首先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 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其次、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身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援, 先富帮后富,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之间的关系

  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 荣的前提条件

  3、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 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 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 等的全面实现。

  

篇五: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第 1 大题 0-请点击此处,编辑【大题名称】内容 0分 1 . (5 分)

  福州拗九节。

  参考答案或提示:

  农历正月二十九,福州要过“拗九节”(也称“后九节”、“孝九节”和

  “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桂圆、荸荠、红 豆、胡桃、芝麻等配米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和馈赠亲友乡邻。已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 上一碗“拗九粥”孝敬父母,福州俗语“逢九必穷”,认为人在年龄上的“九”或“九”的 倍数,要交穷运,必须设法送穷。

  2 . (5 分)

  福建畲族“敬茶舞”。

  参考答案或提示:

  “敬茶舞”这个带有仪式性的舞蹈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畲族传统的婚礼中。

  在小型的通宵贺喜酒之前, 由新郎等十名男子分别模拟男女老少的神情, 面对面站成两竖排, 在一名端茶者带领下, 跳起 “敬茶舞” 。

  端茶者手捧茶盘, 双臂向上晃一圆圈端至胸前, “踏 步”屈膝向众人做“施礼”动作,众人肘部架起,双手手指交插于胸前,同时屈膝做回礼动 作。端茶者循一定路线,按东西南北方向反复做“施礼”动作。端茶者腰肢灵活,双臂晃动, 茶水却毫不外溢。

  3 . (5 分)

  回族开斋节。

  参考答案或提示: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 土尔就是开斋节,又称“大节”、“大年”、“大聚”。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 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 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按规定,傍晚日落而食,东方鱼肚白停止餐饮,是谓封 斋(守斋、把斋)。庆祝开斋节则含有纪念艰苦、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意味。

  4 . (5 分)

  泉州东郊灵山先贤墓。

  参考答案或提示:

  据载是唐武德年间(618~626 年)来华传教的“四贤”中两贤者之墓,虽然 学者对所述年代有不同看法, 但客观上由于因此古墓的存在, 历代不断有穆斯林来此瞻仰和 行香,郑和下西洋时曾于 1417 年到此行香,祀求圣灵庇佑。墓上有宽敞的白石亭,背后是 白花岗岩结构的半圆形回廊。现存重修碑文五块,最早一块是元至治二年(1322 年)穆斯林 集体所立,碑文为阿拉伯文,后四块为清代所立,皆为汉文,为研究伊斯兰教早期传播的珍 贵实物。

  第 2 大题 1-请点击此处,编辑【大题名称】内容 0分 1 . (10 分)

  简述北方汉人迁入福建的路线。

   参考答案或提示:

  北方汉人迁入福建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是沿今陇海铁路一线往东经今京沪

  铁路,从浙江沿海(温州等)入福建东北部(如福鼎县);二是由河南固始光州往东经安徽 省到江西省九江等地, 再入福建西部;

  三是沿今京广铁路方向南下到广东东部滨海丘陵入福 建西南部龙岩、漳州地区。这三条路线以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为主。

  2 . (10 分)

  简述畲族的祖先崇拜——盘瓠传说。

  参考答案或提示:

  盘瓠是畲族祖先崇拜的对象,盘瓠传说在畲家世代相承,广为流传。在闽 浙粤赣皖,传说内容虽有地域性的差异,但基本情节相同。畲族称盘瓠作“忠勇王”,闽东 浙南畲族还称作“龙麒”、“盘护”、“高皇”,皖南畲族还称作“龙猛”,粤东畲族还称 作“护王”、“盘大护”、“盘古大王”等。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 多说法。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 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其为畲族的始祖。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 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3 . (10 分)

  简述福建省蒙古族人的分布。

  参考答案或提示:

  据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蒙古族人口 6114 人,占福建总人 口的 0.18%。分布在全省 9 地(市)54 个县(市、区)的广大城乡。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 小聚居。居住在城镇的约三分之一,以福州市居多;居住在乡村的,约三分之二强,以惠安 县居多。福建蒙古族的分布与构成主要以两个家族为主。即萨姓和出姓,前者在福州市区, 后者在泉州市泉港区。

  4 . (10 分)

  简述基督教在福建创办了大量学校的特点。

  参考答案或提示:

  (1)数量大;(2)对平民敞开;(3)种类多;(4)时间早;(5)著名学校有预科 班;(6)培养出一定水平学生。

  5 . (10 分)

  简述福建穆斯林的来源。

  参考答案或提示:

  其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1)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到泉州居住,其 来自巴士拉、哈姆丹、艾比奈、士耳其斯坦、施拉夫、设拉子、贾杰鲁姆、布哈拉、花剌子 模、霍拉桑、大不里士、吉兰尼等地。其后代人称“海回”,以区别陆上的回回。(2)有 的先从海上到中国其它地方, 再或由北方南下, 如晋江陈埭丁姓族谱上记其一世祖丁节斋 “由 姑苏行贾入泉。”及惠安白奇郭姓;或由南方北上(如蒲寿庚家族)。他们多与当地回汉人 通婚。(3)明清两代由全国各地(以安徽、河南、广西为多)移居福建经商的回民,以聚 集厦门为多。(4)元以后由外省来福建任职的将领及所带的兵士,这是闽北(特别邵武) 回族的主要来源。(5)元以后,以种种原因(如受聘为阿訇、投亲、居官)等从甘肃、宁 夏、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来福建的回民,居住在福州等地。这五个方面来源,头两个方 面是闽南(特别是泉州一带)穆斯林的主要来源。

  第 3 大题 2-请点击此处,编辑【大题名称】内容 0分 1 . (15 分)

  论述畲族民间崇拜的神灵。

  参考答案或提示:

  第一类,神圣化的族内英雄与历史传说人物:1.族内英雄神圣化,指历史 上确有其人, 曾有过非凡业绩, 生前受村民拥戴, 死后被奉为神灵, 不仅为本村本姓所膜拜, 而且成了灵威弥漫一隅的地域性神灵, 并为当地族内人所共同祭祀。

  2.历史传说人物的神圣

   化, 是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因其高尚的言行或超凡的力量为族人所神往, 族人以此立庙祭祀, 寄托某种心愿,寻求某种庇护。第二类,职业性神灵。第三类,神格化的自然物体。第四类, 汉族社区渗入的民间俗神。第五类,世俗化的道释诸教尊神。第六类,鬼魂幽灵。

  2 . (15 分)

  论述 1978 年到 1999 年,福建在落实宗教政策方面有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或提示:

  (1) 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 逐步开放宗教场所, 全面归还宗教房产。

  (2) 恢复建立健全宗教团体,恢复正常宗教活动。(3)注重办好各类宗教院校,有计划地培养 年轻一代爱国宗教职业人员。(4)进一步推进宗教文化事业,出版流通宗教书籍,创办宗 教刊物。(5)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宗教界坚持自治自传自养、独立自主、自 办教会的方针,改变了单纯依靠教徒供养的传统,积极发展农林副工生产和旅游服务业,建 立自养基地,不仅实现了自养目的,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6)福建宗教界人士积极开展 公益事业,热心慈善,为社会奉献爱心。(7)福建宗教界人士注意弘扬教规教仪中的积极 因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热情参加各类政治活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维 护社会稳定做出了成绩。(8)闽台宗教渊源流长,关系密切,福建宗教界积极推动闽台之 间的交流、沟通。(9)福建宗教界对外交流频繁。(10)福建宗教研究近几年成果显著。

  

推荐访问: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 民族宗教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