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7篇

篇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XX 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对形势下的企业行 政管理落实的措施

  姓 名:

  学 校:

  年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word.

   目录

  摘要 ………………………………………………………………………………2

  关词 ………………………………………………………………………………2

  前言 ………………………………………………………………………………2

  一、 企

  业

  行

  政

  管

  理

  的

  特

  点 …………………………………………………………3

  二、 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方

  向 ……………………………………………………3

  三、 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

  式 ………………………………………………5

  四、 提

  高

  企

  业

  行

  政

  管

  理

  效

  率 ………………………………………………………5

  五、 新 形 势 下 企 业 行 政 管 理 的 落 实 措

  施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word.

   摘要: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多元化趋向,企业行政管理凸显了许多实质性问题。新形势下, 优化企业人才资源,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行为,建构科学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成为推动现代 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定位、发展、创新 前言: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行政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针对企业相关事务进行综合管控 的行为。在现代经济运行环境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通过各种 行政管理手段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 保障。本文针对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实践措施,提 出了整改措施。

  word.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一)、 在目标上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性质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利用和调配企业的各种 资源,使其发挥效果最大化。其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并全 力为其提供保障服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二)、在管理架构上具有很强的层级性 对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机构而言,决策层和执行层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层级。在这两个 层级之中,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起到一个对上传企业员工工作成效、意见建议,对下传达企业 决策层意志和思路,从中发挥服务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三)、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需要及时的传达和反馈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 经营活动中的调节意志,并且通过执行——回馈——调整——执行的这样的操作过程,来减 少执行过程的时问滞后。同时,企业行政管理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需要经常进行一些变 革、变通,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跟上企业管理的节奏。

  二、 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word.

   行政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各项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的同时,行政管 理工作的改善显得尤为迫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实时推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可 以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一)、 构建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将 ISO9000 科学管理理念和管 理方式引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通过进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对行政工作各关键环节进 行检查和控制,使行政管理工作行政规范化事务处理模式,不仅可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 响,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二)、 行政管理主体范围进一步拓展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服务的,从企业高层管理者到企业行政部门主管, 再到企业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其工作都是围绕着行政管理和服务展开的,而如生产、销售等 业务部门主管则相对较少地承担行政管理的职能。他们认为行政管理是行政部门的事情,本 部门的行政事务只需要直接递交行政部门就可以得到处理,而不需要他们进行协调,这是一 种错误的想法,是强制将管理作用加以区分,对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企业要扭转业务部门 主管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不仅是行政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所有企业管理者 共同努力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将行政管理主体范围进一步拓展,加强行政管理力量的同时提 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 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

  word.

   行政管理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事务性工作上,事务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形式,构 建企业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企业行政管 理的事务体系包括办公室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会议管理、总务后勤管理、企业行政信息系 统管理,等等。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需要重新审视,需要科学定位,需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忙 而不乱、繁而不杂、从容不迫。

  三、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在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 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 利益服务,这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甘当幕后英雄。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 细无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进去,那头成品 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 特别是不能把自身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还必须强化企业行政管理 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社会上许多企业都设有企业管理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职能 往往还保留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管口”和“行政口”二者的职能往往发生重叠和冲 突。在此情况下,企业管理部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类似“法规处”的作用,在管理制度的执 行上并无权威;而行政管理部门又被削弱了管理职能,沦为“总务处”。为了避免这种互相 重叠和冲突造成的互相削弱,“行政口”与“企管口”必须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 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

  word.

   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一) 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 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 提高效率。

  (二)、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 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 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1.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 力和竞争实力大大加强。为促进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被提出,这不但是当前 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体现为能 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学习。

  word.

   3.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地健康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企业在发展中会碰到 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也会存在思想和实际上的一些问题,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企业稳定、 健康发展的因素。同时,企业也需要同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项目和资金。而企 业行政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同政府部们打交道以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通过 各种途径解决企业职工面临的思想和实际困难以及企业的困境,为企业发展取得良好的内部 环境。

  4.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 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 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 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五、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措施

  (一)、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行为,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机构 目前,根据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臃肿、人员配置紊乱、管理渠道冗余复杂等问题现象,企 业行政管理应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规范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明确 企业行政机构的职能作用,科学合理的创建企业行政管理系统。

  (二)、健全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法制保障体系

  word.

   新形势下,企业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以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 立相应的企业行政监督部门。要充分拓展有效资源,建立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以法律法规为 依托,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措施,提高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优化行政管理人才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整体素质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综合能力较高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行政管理,必须依靠高素

  质的行政专业人员进行落实。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创新企业人才机制,引进先进管理技术, 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整体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四)、强化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当今形势下,由于受政府管控和制约,企业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实施过程中并无真正

  权威性,造成了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行政管理冲突现象,因此,必须深化企业改革, 实行政企分开,强化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

  (五)坚持人文务实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行政管理艺术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推动力。人本管理是符合现代 市场规律的一种管理模式,在管理中重视人的智慧、创造力及主导作用,实行综合性、动态 性管理,同时,还要增强企业行政管理手段的艺术适用性,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结束语

  word.

   总之,企业行政管理是现代企业参与社会化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 体制的运行,推动了企业行政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 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对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①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2010(01). ②曹林.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2005(11). ③《浅谈企业行政管理》李赞《今日科苑》2007 ④《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的建构》曹林《现代企业》2005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 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word.

  

篇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实施策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针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几十年来持续深入的政治运作体系变革征程中由当今社会政治民主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由对当今时代社会特色及将来发展趋势的观察预见中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探求和认知政治体系变革的运行规律摸索蕴含着其特色属性的先进的策略手段对于精准选择变革目标周密选择变革途径大力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均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内一深入进行政治运作体系变革的瓶颈点1在我国社会进步的转型时期及政治体制变革的着力阶段政治运作体系变革成为控制各类事业改革进程的有力抓手和工作切入点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12 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你是不是在为这个问 题而烦恼?不要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 面的范文模板,有需要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一起来看看 吧!

  篇一 【标题】《试论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经 济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将直接 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家对于我国的经济政策 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引导国家 的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也实施了相关经济政策,主 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 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策略,也是对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

  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 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 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经济政策;

  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 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

   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 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 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 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 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 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 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 经济政策的概述。

  1. 1 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 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 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 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 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 2 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 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 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

   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 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 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 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 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 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 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 1 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主要是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宏 观经济调控,国家的经济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好国家 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土整治,将 重点放在长期的计划上,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有 利于企业发挥出市场机制,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宏观调控 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追求微观经济目 标,还能实现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 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 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 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 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 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 2 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 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 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 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 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

  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 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 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 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 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 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 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 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 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 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义。

  3 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 1 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 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 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

   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 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 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

  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 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 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 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 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 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 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 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 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 80、90 年 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 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 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 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 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 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

  在我国,财政政策能很好的体现出其对于社会资源和收 入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分配后可以有计划

   的组织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对于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 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 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 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 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 2 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 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 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 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 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 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 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 节,反之,则相反。

  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 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 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 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 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

   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 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

  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 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 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 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 到了初步的成效。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 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 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 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 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 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 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 向。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 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 经济教育学报,2012(5).

  [3]张荃香.试析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机制建 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篇二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 通过对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来的成绩回顾,对存在的 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标 准化人才的途径进一步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论文关键词:技术标准,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一、宁波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宁波的重要技术基 础 宁波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 已经成为创新竞争的全球战略基本模式。高水平的技术标准 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的本质是核心关键 技术,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不能制定出先进的技术标 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就不会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标准。另外标准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平台,一项技术

   创新成果产生后,只有被社会采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 能带来经济效益。

  2、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推进宁波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经济转型是指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是依靠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 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对经济转型有不可替代的基 础性作用。由于企业工艺流程落后的问题,我们有些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制订时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标准水平偏低,即 使产品合格,也是低档次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通过实 施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开展标准研制,及时 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并加以推广实施,同时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 的市场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 促进以标准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实现宁波经济转型升级。

  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宁波市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的 有效手段 当前,专利与标准的结合已经成为企业谋划最大利益的 主要手段。随着全球化竞争愈趋激烈,许多企业致力于把自 己的知识变成主流的知识,并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技术体系能 够在市场竞争中效益最大化。其中首选就是积极参与标准制 定工作,使自己的专利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唯一标准

   乃至持续标准进而获得垄断价值、主导产业发展。专利加上 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和使用的强制性,将会构成先进应 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而技术标准又逐渐成 为专利技术所追求的最高形式。宁波工业经济以超万亿元的 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工业大市之列,但就目前我市的制造业 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大量工业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 端,价值链低端环节过于庞大,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强,企 业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长期维系。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标准战 略的实施,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兴产业技术 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二、宁波市标准化战略建设成效 1、企业标准化应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意识日益增强,并取得了明显成 效。2007 年全市有 154 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 共有 423 个产品和 133 个产品分别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 和标志证书,行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达 80%以上。2008 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9 家,行业龙头企业采 标率达 80%。2009 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0 家, 新增采标产品 90 个,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 达到 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 85%。2010 年,宁波市新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2 家。

  2、企业参与标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宁波企业目前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秘 书处 2 家,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 6 家,标准化工作组 (WC)8 家。

  2009 年共有 51 家企业主持、参与 88 项国际、 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 475 项,具有产业 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 率达 39%。截止 2010 年底有 6 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 奖,18 家企业获得“浙江省标准创新企业”。宁波九龙紧固 件制造有公司主持起草的《统一螺纹基本尺寸》为宁波市首 例主持国际标准起草项目。

  3、块状经济联盟标准工作逐渐推进 宁波目前已实施 21 个省和市块状经济标准提升项目中 多数制定和实施了行业协会联盟标准,带动整个区域的技术 进步和产业提升。目前已有 6 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施行了 8 项联盟标准,具体包括饮水机内胆联盟标准、气动元件联盟 标准(包括气阀联盟标准、气缸联盟标准 2 项)、化工类文具 联盟标准、金属类文具联盟标准、蔺草质量诚信联盟标准、 象山针织服装区域名牌联盟标准、奉化厨用金属制品联盟标 准等。

  4、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建设起头并进 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设稳步发展。宁波市目前已全面启 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先期 9 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 包含 1 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4 个全省第一批服

   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颁布、实施服务地方标准规范 54 项,涉及旅游饭店、社区服务、文体教育、安全防范、电子 商务、现代物流、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

  农林畜渔中的四大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宁波市农业 重点产业和主导农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的技 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批准成立市水产、农业、畜牧业、林业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全市农、林、牧、渔产业实质性推进 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累计颁布农业地方标准 (规范)274 项,经过两次清理保留 189 项,初步建成了与国 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5、技术标准服务与支持能力不断提升 成立了国家标准馆宁波分馆,馆藏有 60 多个国家、70 多个国际与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我国各类标准信息数据 70 余万项,技术标准资源初步满足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需求。

  推进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 工作平台实现实时预警,已累计公布 6000 多条 TBT 通报和 发出 200 多条预警。

  6、标准工作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 2007 年市政府下发了《 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 战略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300 万元,用于技术 标准的奖励和推进工作。其中,对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 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市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 30 万

   元、20 万元、10 万元的奖励;对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或主 持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每项给予 20 万的奖励;对承担 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 的企事业单位给予 20 万元奖励。对在推进工作中发挥重要 作用和取得显著成效的市级专业行业协会以及技术标准中 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奖励。2010 年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 标准化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0)80 号,提出每年安 排专项资金 900 万用于标准化战略的奖励和推进工作。这些 激励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宁波市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宁波市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宁波 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 下问题:

  1、企业标准创新实力不强。由于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 够、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企业的标准创新能力 不强,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难以在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中得到 有效反映。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形成贸易 中的竞争优势,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和能 力还远不能满足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共承担 2 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秘 书处工作,全省共 49 个,占全省的 4%。主导国际标准制订 的更是屈指可数。全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30 个中宁波

   只有 1 个秘书处承担单位(浙江省水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9 年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的数量 88 个, 但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参加标准起草的数量较少。在浙江省 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中,宁波企业累计有 18 家获得殊荣, 但只占全省获奖企业的 7%,在数量上落后于杭州、温州、嘉 兴等地。

  2、采用国际标准企业比例偏低、区域分布不均。宁波 市 11 个县市区截止到 2009 年共计有 7195 家企业实施国际 主要标准认证。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慈溪、余姚、鄞州 和北仑企业采用国际主要标准较多,其他区域发展较慢。宁 波市中小企业数量多,企业标准化技术基础薄弱,标准体系 不健全,在管理上还处于家族式的经验管理为主,忽略标准 化工作在生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宁波市各县市区近年来累计实施国际主要标准认证企 业数

  3、标准信息服务水平与层次有待提升。信息交流平台 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希望得到的信息量不充足。技术标准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及发展先进制造 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 显。宁波市的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组织之间尚未建 立健全的工作协调组织、信息网络、预警体系、反馈系统、 评议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信息库、数据库和专家库。这使得

   他们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分析、评议能力有所欠 缺。仅 2010 年上半年宁波出口产品中有 61 例被国外通报不 合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其中生产地为宁波的有 38 例。

  被通报不合格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性不够、有毒有害 物质超标、纺织品阻燃性能低等。

  主要原因分析 1、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意识有待提高 自标准化战略实施以来,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有 所提高,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从整体上看,参与标准 化工作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中型 企业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对技术标准在行业上的引 领作用和超前意识不强,仍然满足于企业的简单营销管理, 极大的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 高。很多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识不强,对实施技术标 准研制的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部门和技术人 员、管理人员监督、指导该项工作,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占领 技术标准制高点的重要性。

  2、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导致技术标准基础薄弱 2006 年以来,全市 R&D 经费以年均 24%的速度增长,2009 年 R&D 经费支出仅为亿元,约为杭州市的 47%。2009 年全市 R&D 经费投入强度仅%,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 15 个副 省级城市中属于后面。2009 年宁波市 R&D 人员全时当量为

   219 人年,占全省%。由于科技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必将影响 将来几年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技术标准竞争力。技术标准 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 使能在暂时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很难保持永久,它将很快 被市场竞争产生的新的技术标准所取代。因此研发投入的低 下将严重影响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

  3、标准化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标准化发展的瓶颈 标准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市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一个 重要因素。企业普遍缺乏标准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精 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统计, 如果按照每个产值达 500 万的企业需配备 1 名标准化人员的 话,我国目前尚缺 32 万。另据省质量监督局调查显示,在 被调查的 401 家企业中,共有参与标准化工作人员 3610 人, 平均每家企业 9 人。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 1497 人, 占%,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更少,仅占%。企业标准化人 员严重缺失,无法设立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机构,致使企业难 以及时准确收集、了解和分析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影响企业 的标准战略的实施。

  四、进一步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策 技术标准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以标准化战略 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区域发 展,是提高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要

   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实施标准战略。

  1、加强引导和宣传,树立“标准先行”意识。“一流

  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要积极 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推进技术标准创新战略的实施,通过标 准化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国际竞争需要。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标准,进一步完善企 业技术标准化实施考评体系、奖励体系。同时加强与重点企 业的联系,掌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动态。

  2、强化企业标准战略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鼓励 和引导全市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各级标准的研制,鼓励、支 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标准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国内外有影 响力的标准化组织和团体。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 标准全球化”的模式,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打 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取得竞争优势。

  3、建立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建立预警机制,推进信 息化。建立国际技术标准库,及时掌握国际技术标准的新动 态。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保障,是 企业能够迅速准确的对国际、国内技术标准查询、信息反馈。

  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际标准体系,及时收集、 整理、跟踪国外及时标准状况。加强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与 采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标准化组织运营管理经 验,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标准竞争中的优势,为区域

   产业的标准水平提升树立标杆;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国际标 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效采用的比对研究,缩小我市产业与国 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4、推进行业技术标准联盟,实施标准扩张战略。技术 标准联盟是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为了生存或提升竞争能力以 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商业运作为合作内容,期望通过技术垄断 获得利润。技术标准联盟通过制定标准引领产业集群中的成 员企业执行特定的标准模式,从而建立良好的产业竞争秩 序。针对宁波产业发展特点,建议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出 面搭建关于标准化的交流平台,以拥有较强 R&D 实力和关键 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创建 技术标准并依靠技术标准运作的内在要求,提升产品的质量 水平,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加强全市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借鉴上海、深圳 等地的做法,可以尝试设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同时在一些 高等院校中开设标准化类课程,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

  另外政府也可以专门出资对企业的标准化人才进行培训和 培养,尽快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 业队伍,以适应当前形势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进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 2008(24)

   [2]张金龙 标准化战略对宁波市产业优化质量提升的 作用[J].中国标准化,2007(11)

  [3]陈春晖, 曾德明, 彭盾 协调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 新共同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J].软科学,2007(21)

  篇三 摘要 21 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必然对我国行政管 理提出新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为建立办事高 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行政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 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行政管理基本内涵,进而阐 释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行政管 理改革主要任务,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定运行奠定了 重要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 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还是 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都被叫做 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专有概念,我 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 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实质是国家权力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 理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 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活动明确区分开来,有助于 人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 握行政管理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 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 动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 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 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操作 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规定 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设置和 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 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 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发 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 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 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提高工作效 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行政管理过程完整统一 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 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 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总体行政目 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前提下,分 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 职、权、责及它之间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 要坚持行政领导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上下级 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 政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 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能力。现代社会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能 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 行政部门行政效率体现出来,而政府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 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 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 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权限缺乏明确法律规定,上下级 行政机关之间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 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发挥。党十六大提出按照既 有利于国家政权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职责权 限,包括中央政府专省权、地方政府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 方政府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 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 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职能交 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 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行政权原 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 一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3.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发展机 遇。党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 能下、充满活力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 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指导思 想和发展方向;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

   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热点和改革 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 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 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反映了人民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 拥护,而广大群众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 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 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于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社会氛围。

  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 纪机构改革重点。根据十六大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 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 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 执行职能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 任务、提供公共产品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 开发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 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步伐, 把各部门所属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 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2)。

  李金波, 《试论加入 WOT 后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

   延边党校学报,2004(2)。

  陈素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

  载《南方经济》,2000(10)。

  陈东琪,《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若干设想》,载《经

  济纵横》,2001(12)。

  篇四 摘要:我国的行政运作系统变革是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

  内容,不但关联着国家机器中的统治制度、意识形态领域, 而且其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发挥着坚实的政治基础 功能。持续强化行政运作体系变革,即是构建我国特色国家 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富裕社会 的必要条件。几十年来,我国实行经济运行改革放宽政策取 得了辉煌成就,现阶段其已成为我国持续进行多类改革的重 要条件,且已经变成促进我国经济运行稳健、优势发展的外 部驱动力。

  关键词:行政运作;政治体系变革;改革难点;实施策 略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针,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几十年 来持续深入的政治运作体系变革征程中,由当今社会政治民 主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由对当今时代社会 特色及将来发展趋势的观察预见中,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 探求和认知政治体系变革的运行规律,摸索蕴含着其特色属

   性的先进的策略手段,对于精准选择变革目标,周密选择变 革途径,大力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均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内 容。

  一、深入进行政治运作体系变革的瓶颈点 1、在我国社会进步的转型时期及政治体制变革的着力 阶段,政治运作体系变革成为控制各类事业改革进程的有力 抓手和工作切入点。政治运作体系变革和其它各项事业变革 的统一性及配合性更加凸显了,但是其实施难度亦更严重 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体制总体深度变革的进程中,行 政运作机制变革不但关联着我国社会的总体经济运行机制 变革,而且其还紧密关联着整个社会的政治运作制度变革, 其处在社会变革的核心部位,所以,倘若行政运行机制变革 不彻底,社会的其他各项事业变革即极难进行。

  2、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内容 的不断丰富,老百姓对社会化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持续 提升,国民对其自身利益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此和现实我 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益化项目及社会化服务的条件构成一 对尖锐的矛盾。当今时代,我国人民正值每人平均国民生产 总值由一千美元上升至三千美元的递进上升阶段,在我国经 济不断实现工业化的转型时期中,广大国民对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需要持续强烈化,对国家政府服务功能的期盼额度 亦持续加大。由于我们国家具备自身独特的具体国情、政情,

   华夏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明显、城乡经济发 展水平差异的现状没有希望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而且因为国 家财力依然持续紧张,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过渡时期, 我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共服务业务及公益服务产品,仅能够 逐渐扩充和增强,教育事业、文教卫生、社会救助等多项公 益事业的进步,亦仅可陆续型提升速度。此类现实局面,和 广大百姓对社会的期盼和愿望相去甚远。

  3、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行政部门的 管理职能由过去的以行政管辖和指挥行为为主导模式的直 接实施管理的机制向重点以经济平衡、协调的法律型管理模 式展开间接型配合管理模式转换,其并非是操作极为便捷的 任务。其一,须变革政府的管理思维及职能,完全摒弃过去 计划型经济运行模式的限制及本位主义的落后观念,完成由 国家政府管理职能向市场运作职能的过渡性转移。其二,需 彻底转变政府依托行政管理和控制方式直接参与经济运作 过程的运行机制,由细节管理向承担总体控制任务的宏观型 管理职能转变,重点实施经济性的、法律约束型的方法配合 实施管理工作,推进法治化政府管理职能构建,整体推行依 法施政。其三,应恪守经济运行规律,依照客观运行规律施 政及运作。而实现此类所有任务,均要求经历一个相当的演 变过程,应当持续提高变革的进程。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现阶段,我国政府推行进一步加快行政机构运作机制变 革,须以可持续性发展思维为行政工作引领,立足于整体推 进我国小康型社会建设及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制度,以构 建满足我国市场运行机制需求的社会化公益服务行政机制 为工作目标,以国家行政机构职能变革为宗旨,以公益服务、 协调、引导、配套型行政职能构建为工作抓手。协调型、公 益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不单单是对当今政府公益型社会服 务化职能及社会管控、平衡职能的强化和担当,更为关键的 意义在于,具备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政府机构是属于一类国家 机构调控职能的理想化运行机制,是对我国市场运行状况下 政府管理本质、政府职能作用和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实质性 概括。2、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益 探索,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达成共识。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社会发 展、化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总抓手。4、建设服务 型政府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 务什么、怎样服务等关键问题,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关键环节。

  三、结语 每一阶段的改革,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上层 建筑,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了当时经济基础的需要,给经济

   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阶段的改革,又都不是对上 一阶段改革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和飞 跃,朝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 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王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分析[J].科 技经济市场,2016(8). [2]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 行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 篇五 摘要:城市规划实施就是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 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理想的角度讲,城市 规划实施包括了城市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有建设性行 为,或者说,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所有建设行为都应该成为 城市规划实施的行为。

  城市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全社会的事业,即需要政府进行 公共投资,也需要依靠社会商业性投资,公共部门在城市规 划实施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实施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判断和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无论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的主动行为还是控制、引 导,都必然联系到权威的存在及权利的应用,正如以为法国 学者曾指出:“人们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 但是为此必须统一将它作为权利行为来研究,以便理清政治 管理的决策、意识形态和专业实践经验各个范畴之间的关 系”。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都是城市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城市 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利相联系。

  二、城市规划实施目的 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在于使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 规划得到全面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 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 有序、时序的进行。

  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必须经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 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 施,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三、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 城市规划实施得到首要作用就是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 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 作用,协调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高 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 现。

   城市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城市功能和其物 质设施之间总是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需求会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城市的物 质性设施和空间结构组织之间不断的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 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空间和时序上有序安排城市 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的功能、各项物质性的建设 在满足各自要求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辅相成,促 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2) 根据城市的公共利益,适时建设满足各类城市活动 所需的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各项功能的不断优化。

  3) 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在满足不同人群个不同利益 集团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同事又不损 还到城市的公共利益。

  4) 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 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 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 城市规划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和作用力,即称为城市 规划实施机制。

  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主要包括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财政 机制,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

   (1)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 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 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从而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 护经济、社会、环境的建全发展提供条件。

  (2)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 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就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 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许可 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

  (3)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 配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这种分配关系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所体现的关系不同,它 是以社会和国家为主题,凭借政治、行政权力而进行的一种 强制性分配。

  因此可说财政是关于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行政。

  五、城市规划行政与立法授权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在现代国家中有不 同的起因和不同的立法授权方式,但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权 利来源与立法授权,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在我国,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行政的立 法授权也已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其他的有关 行政法律赋予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 城市规划行政执法方面的种种必要权利。

  我国通过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法规、配套法规的建设, 使各级城市规划的行政主题获得了相应的授权,规划行政管 理的原则、内容和程序也得到了明确,从而使城市规划行政 实现了有法可依,城市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六、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 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加以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是有别于 市场自发行为的公共干预。

  这中干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由政府以公共的名义来 实行某些特定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制定和实施城市公共政策。

  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城市发展和建设领域中,要有公共 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

  这种缺陷表现为:开发企业为了片面追逐利润和短期经 济效益,对城市土地进行高强度的开发或开发地段和项目选 择不当,损害公共利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破坏自然和人文 环境,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城市风貌和特色等。

  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为了贯彻既定的公共政策,克

   服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城市空间资源等得以优化配置,力求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七、城市规划实施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结构奇迹复杂,需要政府管理的事物及其繁 多。

  政府为了有限的管理国家和社会,需要设立一定数量的 工作部门,由各个工作部门来主管指定的事物。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政府众多行政主管部门中的 一个,因此对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 相互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 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的规划,地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是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工作部门。

  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高于部门行政的主 体。

  (2)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 系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 职能机构,各司其职,互不越权;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 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絮叨方面的工作

   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需要相互衔接和 配合,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均是代表政府的行为,要 体现行政统一的原则,就有这如下的要求。

  1) 各级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要相互协调 衔接,不能相互抵触和冲突,不同主体制定的行政法律规划 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遵守立法的内在 等级程序。

  2) 各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定 程序进行,及时沟通联系并且一旦行政行为成立后非进法定 程序改变无论是管辖该事物的主体还是它的上级行政主体 或下级行政主体及其他行政主体都要受其内容的约束,不得 做出与之想抵触,或相互矛盾的另一行政行为。

  篇六 【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 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 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 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 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 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 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 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 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正文】 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 释 视 维 (inte-rpretiveperspective) 、 批 判 视 维 (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

  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 践界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thomaskuhn)看来,当今行 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人认同和支 持的典范(即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 http://,学者们经常使用 “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 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 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

  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 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 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 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 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 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 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 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 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

   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

  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 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 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 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 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其理 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 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 任。

  这篇介绍性的文章旨在讨论解释和批判方法在行政管 理和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显著意义。解释视维是一种理解行政 管理中复杂现象成份的选择性方法。批判理论视维是许多解 释传统,如现象学、诠释学、象征互动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理 论方法的继续或延伸。尽管解释研究在交叉社会科学领域中 享有极强的知识影响力,但是仅有一些自由主义理论家运用 解释研究方法来探讨民主行政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互动性 的本质。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或典范之所以能够在整个 20 世纪普遍流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层制的强大影 响力及其在公众中的需求。

  柏瑞奥(gibsonburrell)和摩根(garethmorgan)认为, 解释方法是与功能主义典范抗争时独立出来的典范。然而,

   解释方法并不是一个明晰清楚的典范,也就是说,它尚没有 一整套框架和假设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和预测。相反, 解释视维只是一些观念和方法,对各层级的组织分析进行含 蓄的说明。

  一、解释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者迫切需要一种认知基础,由此对行政管理 的本质提出新洞识,从而不仅能够思考人们所关切的政治、 经济和工具的事物,而且能够从人本主义和文化层面上来思 考社会现象。当一种实证主义的认知论受到批判的时候,人 们总是批驳其基本理论内含的假设(譬如功能主义理论中的 科层制、偶然论或系统论)。从一种选择性视维(包括后现 代主义的视维)来批判一个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构建 过程。这种批判假定:人类的理解和行动过程不能仅仅被简 化成科学(或实证论)的探究。而且,为了恰当地把功能主 义理论置于范围更广的行政文化视域中,我们就不得不寻求 一个一般性的人类理解理论,并将几乎从每个点上与普遍接 受的或经典的理论进行对比。

  德 国 哲 学 家 狄 尔 塞 (wilhelmdilthey,1833-1911) 曾 介 绍过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新方法。他强调,从学者们用以 探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而言,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 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之处。自然科学家运用普遍法 则来试图阐明某种现象;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者则试图

   通过一些确定的经历,并依赖研究目的,来理解某种现象。

  如此一来,狄尔塞就把诠释理论带进了“历史知识和人文科 学的哲学境界”,其中阐释人类活动的方法基本上是心理的 或直觉的。

  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则把自然科学(或 社会科学中的经验主义科学)批判成以“幼稚的客观主义” (或现实主义)来看待社会现实。他特别是对“自然主义” (经验主义或实证论)在哲学探索中企图建立真理持否定态 度。胡塞尔强调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 体验认知的平凡世界和即得经历的重要性。这个生活世界被 看成是活生生的和俗世尘嚣的世界,胡塞尔将其形容成并赋 予了这样的内涵:我们人类正经历变化着的事物、期望、情 感和观念等等。这个尘世和生活的世界先于所有的内心反省 而存在,并且我们必须做如此理解:这个尘世赋予在其中发 生的其他所有可能经验世界以意义。

  狄尔塞和胡塞尔作为诠释学和现象学哲学家,对进一步 推进解释视维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他持解释视维 的西方思想家,如海德格尔(heidegger)、萨特(sartre)、 梅 洛 — 庞 蒂 (merleau-ponty) 、 米 德 (georgemead) 和 泰 勒 (steventaylor)等,通过批判自然科学式探究的预先假定, 以及通过提倡发展总体上理解历史、文化、语言、传统和人 类现象等的新兴方法,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

   但是近年来,解释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后现 代思想家如罗蒂(rorty)和德瑞达(derrida)的非议。使解释 成为独一无二的方法,尤其是使其与行政管理紧密相联的正 是 解 释 视 维 对 社 会 现 象 持 构 成 主 义 (constructivist) 的 立 场。这种构成主义立场强调辩证法以非决定论(非因果关系) 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此方式下,目标、规划、方案则 被视为通过参与者们所持有观念和经历的相互分享而使共 同行动得以合法化。

  解释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观念和假设帮助我们来理解社 会现象和行政管理现象,现可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观念列举如 下:

  第一,解释视维,特别是建筑在现象学基础上的解释视 维,通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角度来寻求理解和阐释社会现 实。解释视维在个人的意识和主体性领域中,是通过参考行 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的框架来探求解释。解释视维把社 会现实看成是由那些对社会抱有自身利益需求的人引发的 突发社会过程。人类是社会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会互 动来建立社会现象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念的分享,一 个修正(妥协)意义的活动就出现了。

  第二,理解社会现实开始于成功有效的解释活动。正如 塞尔沃曼(davidsilverman)指出的:“解释的任务在于理解 被解释者,创造解释在于提供对被解释者的理解。”例如,

   要考察行政管理沟通,现象学(或诠释学)解释就会关注借 助于去解释沟通内容的活动,来理解并得出沟通者之间沟通 经历的意义。因而,从解释者和内容(或资讯)关系的角度, 意义可能被探究和描述。就此层面而言,解释是一种定性的 描述。从这种联系可以看出,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

  第三,由于个人不仅为他或她自己存在,也为其他人的 共同体而存在,因此理解构成各类组织和共同体的主体之间 的交互关系就是必要的,即使人与他人之间时常存在着冲 突。譬如,在工作场所,人们不仅有着个人利益,而且还必 须同他人进行交流。舒茨(alfredschutz)把人的社会交往描 述为“我们的关系”(we-relationship),即当两个人处于 面对面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相互觉察、理解以及分享各自的 经历。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反省和对话,他们可以对某种情 境的意义得出一致看法。要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 的关系”必须是互动性的社会过程:两人必须接触、扩大和 丰富彼此之间的理解。在组织中,主体间相互理解使得组织 成员的集体活动成为可能。

  第四,解释理论家认为,功能主义对人类行动的阐释忽 视了对实证论和经验论的认知论之理论预先假定及局限性 的审视。功能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其对人类和行动所做的假 设。功能主义关于人的内容的假定是:主要地说,人是消极 被动的客体,屈从于象组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环境因素

   的影响。解释理论家则把人定义为积极、有目的和创造性的 主体。人们之所以使其行为与法律或职业规章等组织的和外 部的要求保持一致,那是因为这是替政府组织工作的任何人 无法逃避且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对于行政官员和管理者 来说,迫使组织成员应有一定行为,人们应顺从与合作,这 些规范所要求的正当理由必须能够被从事实际活动的成员 个人所理解。假如成员们深信,为了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必须 坚持统一的规章和制度,那么,从成员们自己的观点来看, 他们自身的行为才能被证明是绝对正当的。因此,相信和行 动的理由同行动者对义务所做的解释以及对组织规范和目 标的自愿信奉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不考虑个 人对于规范要求所做解释的组织义务,将仅会变成具体化的 组织需要。正如马克斯·韦伯(maxweber)所指出的:“当并 且在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的限度上,行动就包含 着所有的人的行为。”

  第五,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异常复杂、常无定所、非 理性以及总体上不具体的,所以就必须以非决定论的(非因 果关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行动,即必须从主体者看法的角 度来理解。理解并不是由理论来决定的,而是经由研究者对 主体的情景移植(empathy)来取得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解 释人的表现、情感、交谈、人造物和象征符号。

  正如解释和定性研究者所看到的,人文科学把重点放在

   对日常世界中人的经历进行研究上面,也正是在这个日常世 界中,动态的行政管理过程得以产生。通过行动和相互影响, 人类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和重建,因而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通 过听、观察和解释主体各种经历的意义来研究这个流动的人 类世界。作为主流行政管理基础的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 法,其目的是通过得到显而易见的而不是定性、隐含和心照 不宣的知识来阐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因为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行政组 织文化,所以就有必要运用这样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使我们 关注在社会内容条件下人们所发觉的根本性问题。事实上, 解释和批判方法较少地关心得到或验证经验知识,而更多地 则是关心理解各种意义。定性研究方法,譬如现场观察研究 和访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从涉及人类行动、象征符号、沟 通、经历、价值观念、情感、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等社 会内容中得到学习。为了去理解一个社会情境,研究者必须 使用一些朴实无华的方法收集信息,这样才能够向主体学 习,以及批判地反省研究设想和研究程序。定性和解释研究 方法中理论联系实践,并非实证论和经验论研究的决定论过 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地与主体和社会环境相互影 响的以及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

  总之,解释方法旨在寻求理解为什么事件会这样发生以 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怎样行动的共享假设(尽管通常是不

   明确的)。梅洛—庞蒂指出:“理解最终总是此时此地构建、 建立、导致对客体的综合。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感觉时, 其实揭示着比此过程更为深刻的我们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对于解释理论家来说,从主体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实是 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并且借助这个手段社会生活和集体行 动得以实现。

  二、批判反省的需要 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 观念经久不衰,这就是理性主义。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的 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理性主义在制度性活动和人类活动中被 广泛讨论的踪影。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如尼采(nietzsche) 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就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反理性 主义者承担反传统的任务,但是并没有成功地克服非理性主 义所易犯的理论错误,反理性主义者不对构成主义感兴趣, 而是把纷繁复杂和破碎不整的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这 样,它就无法在处理组织基本问题,如社会秩序、效率、产 出能力、沟通、组织变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 建议。尽管后现代主义者是以针对理性主义而进行的反传统 的面目出现的,但是他们主要关心在解释过程中诸如内容分 解和解释说明等问题上面。

  相反地,批判理论主要关注功能主义、制度主义和构成 主义等所有理论视维之间跨学科的对话上面,以及为管理活

   动提供报告方面。批判理论已成为一支批评主流社会理论预 先假定的重要知识力量,并且批判视维的争论理由显而易见 地得到后构成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支持。正如凯尔纳 (kellner)所暗示的,在社会学领域,批判理论(包括当初 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为行政管理理论带来了 多学科的研究取向,从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心理学、 文化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等领域中介绍了研究视维。

  批判理论(并非没有争议)批判了主流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 法;通过为改革现今的制度以及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基于集体 理解采取民主行动而提供新的理论选择,批判理论更是有力 地推动着变革。

  尽管批判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但是这些被许多理 论家如阿德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哈贝马斯 (habermas)、杰伊(jay)、施洛尔(schroyer)等所坚持的观 念与理解行政管理中的问题直接相关。建筑在批判理论视维 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提倡努力地去影响根本性制度的变 革,提倡对制度问题和人的价值观念问题、主体和客体、经 验分析科学和诠释(历史的解释)科学、价值中立立场和价 值涉入立场以及人的本质中积极能动的方面和消极被动的 方面等进行批判性综合。批判理论反对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或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本质性的区分。

  批判理论对进行行政管理研究持价值批判态度。例如,

   由于选择或设计一个理论架构和对事实知识进行分析这两 者都受到研究者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最终使社会现实 客观化,那么就有必要对理论(或假设)试验和经由客观研 究而得到的经验数据的局限性进行解释,并批判性地重新考 验所假定的价值中立观(如韦伯所指出的)。为此目的,解 释视维和批判视维为选择性地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

  批判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去认识众多阐释视维的 力量和缺限,并批判性地把它们融入为一个范围更广阔的解 释架构中。从这方面说,批判理论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一个解 释性的方法。通过摒弃制度对人类非人道的统治以及行政人 员惯常性的行为,批判的行政管理理论根据行为如何符合伦 理道德和行动怎样负有责任,来理解和解释所存在着的行为 和行动。通过新旧解释方案相互影响、综合为一个辩证的过 程,从而使变革得以产生。

  假如人们要开放地面对不同理论视维的批判性分析和 选择性地变革制度和行动,那么他们必须是自我反省的。自 我反省是运用自觉意识,点燃理智之光,照亮个人知识所基 于的内在化假设,从而构建个人关于社会秩序、合法行为意 识方面的社会知识以及理解和行动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哈蒙 (michaelharmon)把自我反省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人们 监视自我内心生活的流动,为的是清醒地认识有意识的目的

   性行动同那些行动中所反映的不明显的、深层心理构想之间 的联系”。哈蒙强调行政管理者必须通过自我反省和对他人 所承担的义务使责任重新个体化。自我反省意味着,行政管 理者在实现角色任务时去积极能动地“创造”而不是消极被 动地“得到”或“接受”责任。

  由我们所认识并体现在我们行动中的组织和行政管理 世界,正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的,是主体性和相互主体性的 组织管理世界,其终极本体论不是植根于自然,而是个人意 识活动的历史累积。它是一个相互主体性地分享着世界和日 常生活的领域。这样,在这个世界里,自我反省就使理智得 到体现,它为理论性地理解由自我和社会现实之间相互构成 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方法,它是理解意识的神秘本质、自我、 现实、意义和秩序的人道主义手段。自我反省仅是赋予人类 的实践,它是面向意识基础并面向社会秩序预先假定基础所 进行的激进的内心理智活动。一个自我反省的人着眼于这种 判断基础,为的是通过信念使他的观念有意识地得到坚持, 或是为了使观念更适合人类的需要而改变它。

  三、行政管理相关的问题 解释和批判理论,其理论观念和方法的运用所面临的一 些问题有:一、术语的非普遍性;二、对待行政管理现象的 习惯(非批判的)方法;三、理论联系实践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即这两种理论视维其术语的非普遍性,是

   学者们对所用理论词汇和抽象隐喻常感全然困惑的原因。大 多数学者不是很通晓解释理论的文献,他们对某些所介绍的 语言感到陌生。要试图对某一理论的理论假设以及对社会和 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批判,那么专业术语的使用或新隐喻的创 建则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当今行政管理理论现状的 僵局特征。激进的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的主要任务并非要使人 们确信理论假设的缺点(或弱点),而是用辩论去证明选择 性的观念,以激起智力的交流。作为一种结果,分裂化的学 术努力还会继续下去。

  另一个困难来自于人们通常对熟知的理论假设和活动 持非批判态度而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 和实践者习惯于在关注制度的、功能的、经济的以及行政管 理政治层面的理论架构下工作,并且大多数这类学者和实践 者对不符合熟知架构的认知选择方法不感兴趣或不予注意。

  譬如,当我给自己的研究生或学期培训小组的实践者指派诸 如新组织设计这类问题解决的任务时,他们经常把应用诸如 描绘层级结构、勾勒权威格局、描述新雇用人员的功能责任 等这类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作为开端。通常,有些人会关注 与传统组织方法相关的问题,并且坚持应从人道主义、学习、 变革、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讨论组织活动更为 广阔的面向和假设。

  最后,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论观念的效用落到其与行政

   管理者实践考虑的相关性上面,诸如提高效率、绩效和产生 能力的问题。大多数行政管理研究者关心通过演绎理论而得 到事实资料和通过行政管理情境的假设来阐释行政管理的 现实;在进行实证论研究时,为了阐释和预测行政管理现象 而采纳一种独特的理论视维。大多数解释研究普遍是定性取 向的;描述和提供定性研究的发现对于大多数持经验取向的 行政管理学者来说不是太令人信服。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但是作为反主流力量的任何新理论 视维都值得引起行政管理学者的注意。起初,行政管理的事 业是理性地管理政府功能的活动,但是,当今行政管理的范 围要比政府组织做什么和怎样做大得多。从该领域绝对地必 须从广泛的内容——人类、共同体、社会和世界等层面—— 去看待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的今天与以前的日子是不同 的。

  假如我们作为行政管理者想理解复杂的关系,想承担起 提倡的角色并与社团内外的人们一道工作,那么我们就必须 超越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性的发现。批判性地说,许多行政 管理中传统的和狭隘的方法缺乏理智实质。作者并非暗示:

  针对眼前考虑,如效率、产生能力、定量化政策研究、绩效 评估、人类行为的阐释等管理取向的研究,不存在有效性和 理智成就。该文趋向于认为:负责任的行政管理学者应有理 智好奇心,有批判某些琐碎观念和知识的紧迫感,并把他们

   的精力投注于去辛勤地探索选择性的视维。

  四结论 现代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正如科层制管理所体现

  的,是由一系列规章和层级节制关系在决策及问题解决中的 运用而决定的。管理过程总是由组织层面向个人层面流动。

  为领会行政管理中解释和批判理论的要点,行政管理研究者 个人需将他或她的理智视维做至少是暂时的分类,应试图从 人类视维(人类活动或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或行政管 理)现实。研究行政管理的学者有必要把管理过程和社会互 动看成是由个人层面向组织层面的流动。缺乏对社会现实的 足够理解,管理(来自上层)和社会互动(来自下层)之间 有意义的平衡(基于批判综合)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通过组织和共同体成员(理智的)合理的沟通,解释和 批判分析可以有意义地在行政管理内部严谨地得到实践。因 而,就有必要把批判态度植入行政管理思考中,不仅有必要 批判地审视产生行政管理知识所使用的认知假设,而且有必 要去理解行政管理制度结构得以形成的行政管理秩序的预 先假定基础。解释和批判研究的显著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 更清楚地看到及更牢固地理解行政管理者的非完整的信息 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行政管理现实。解释视维尽力揭示行政 管理之预先假定的问题层面,它触及到知识的基础和行政管 理的实践。在这里,实践永远使程序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

   件不再是绰绰有余的。

  篇七 【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

  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 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 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 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 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 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 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 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正文】 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 释 视 维 (inte-rpretiveperspective) 、 批 判 视 维 (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

  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 践界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thomaskuhn)看来,当今行 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人认同和支 持的典范(即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 http://,学者们经常使用 “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

   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 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

  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 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 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 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 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 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 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 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 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 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 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 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 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 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 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其理 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 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 任。

  这篇介绍性的文章旨在讨论解释和批判方法在行政管

   理和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显著意义。解释视维是一种理解行政 管理中复杂现象成份的选择性方法。批判理论视维是许多解 释传统,如现象学、诠释学、象征互动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理 论方法的继续或延伸。尽管解释研究在交叉社会科学领域中 享有极强的知识影响力,但是仅有一些自由主义理论家运用 解释研究方法来探讨民主行政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互动性 的本质。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或典范之所以能够在整个 20 世纪普遍流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层制的强大影 响力及其在公众中的需求。

  柏瑞奥(gibsonburrell)和摩根(garethmorgan)认为, 解释方法是与功能主义典范抗争时独立出来的典范。然而, 解释方法并不是一个明晰清楚的典范,也就是说,它尚没有 一整套框架和假设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和预测。相反, 解释视维只是一些观念和方法,对各层级的组织分析进行含 蓄的说明。

  一、解释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者迫切需要一种认知基础,由此对行政管理 的本质提出新洞识,从而不仅能够思考人们所关切的政治、 经济和工具的事物,而且能够从人本主义和文化层面上来思 考社会现象。当一种实证主义的认知论受到批判的时候,人 们总是批驳其基本理论内含的假设(譬如功能主义理论中的 科层制、偶然论或系统论)。从一种选择性视维(包括后现

   代主义的视维)来批判一个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构建 过程。这种批判假定:人类的理解和行动过程不能仅仅被简 化成科学(或实证论)的探究。而且,为了恰当地把功能主 义理论置于范围更广的行政文化视域中,我们就不得不寻求 一个一般性的人类理解理论,并将几乎从每个点上与普遍接 受的或经典的理论进行对比。

  德 国 哲 学 家 狄 尔 塞 (wilhelmdilthey,1833-1911) 曾 介 绍过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新方法。他强调,从学者们用以 探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而言,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 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之处。自然科学家运用普遍法 则来试图阐明某种现象;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者则试图 通过一些确定的经历,并依赖研究目的,来理解某种现象。

  如此一来,狄尔塞就把诠释理论带进了“历史知识和人文科 学的哲学境界”,其中阐释人类活动的方法基本上是心理的 或直觉的。

  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则把自然科学(或 社会科学中的经验主义科学)批判成以“幼稚的客观主义” (或现实主义)来看待社会现实。他特别是对“自然主义” (经验主义或实证论)在哲学探索中企图建立真理持否定态 度。胡塞尔强调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 体验认知的平凡世界和即得经历的重要性。这个生活世界被 看成是活生生的和俗世尘嚣的世界,胡塞尔将其形容成并赋

   予了这样的内涵:我们人类正经历变化着的事物、期望、情 感和观念等等。这个尘世和生活的世界先于所有的内心反省 而存在,并且我们必须做如此理解:这个尘世赋予在其中发 生的其他所有可能经验世界以意义。

  狄尔塞和胡塞尔作为诠释学和现象学哲学家,对进一步 推进解释视维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他持解释视维 的西方思想家,如海德格尔(heidegger)、萨特(sartre)、 梅 洛 — 庞 蒂 (merleau-ponty) 、 米 德 (georgemead) 和 泰 勒 (steventaylor)等,通过批判自然科学式探究的预先假定, 以及通过提倡发展总体上理解历史、文化、语言、传统和人 类现象等的新兴方法,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

  但是近年来,解释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后现 代思想家如罗蒂(rorty)和德瑞达(derrida)的非议。使解释 成为独一无二的方法,尤其是使其与行政管理紧密相联的正 是 解 释 视 维 对 社 会 现 象 持 构 成 主 义 (constructivist) 的 立 场。这种构成主义立场强调辩证法以非决定论(非因果关系) 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此方式下,目标、规划、方案则 被视为通过参与者们所持有观念和经历的相互分享而使共 同行动得以合法化。

  解释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观念和假设帮助我们来理解社 会现象和行政管理现象,现可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观念列举如 下:

   第一,解释视维,特别是建筑在现象学基础上的解释视 维,通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角度来寻求理解和阐释社会现 实。解释视维在个人的意识和主体性领域中,是通过参考行 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的框架来探求解释。解释视维把社 会现实看成是由那些对社会抱有自身利益需求的人引发的 突发社会过程。人类是社会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会互 动来建立社会现象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念的分享,一 个修正(妥协)意义的活动就出现了。

  第二,理解社会现实开始于成功有效的解释活动。正如 塞尔沃曼(davidsilverman)指出的:“解释的任务在于理解 被解释者,创造解释在于提供对被解释者的理解。”例如, 要考察行政管理沟通,现象学(或诠释学)解释就会关注借 助于去解释沟通内容的活动,来理解并得出沟通者之间沟通 经历的意义。因而,从解释者和内容(或资讯)关系的角度, 意义可能被探究和描述。就此层面而言,解释是一种定性的 描述。从这种联系可以看出,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

  第三,由于个人不仅为他或她自己存在,也为其他人的 共同体而存在,因此理解构成各类组织和共同体的主体之间 的交互关系就是必要的,即使人与他人之间时常存在着冲 突。譬如,在工作场所,人们不仅有着个人利益,而且还必 须同他人进行交流。舒茨(alfredschutz)把人的社会交往描 述为“我们的关系”(we-relationship),即当两个人处于

   面对面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相互觉察、理解以及分享各自的 经历。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反省和对话,他们可以对某种情 境的意义得出一致看法。要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 的关系”必须是互动性的社会过程:两人必须接触、扩大和 丰富彼此之间的理解。在组织中,主体间相互理解使得组织 成员的集体活动成为可能。

  第四,解释理论家认为,功能主义对人类行动的阐释忽 视了对实证论和经验论的认知论之理论预先假定及局限性 的审视。功能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其对人类和行动所做的假 设。功能主义关于人的内容的假定是:主要地说,人是消极 被动的客体,屈从于象组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环境因素 的影响。解释理论家则把人定义为积极、有目的和创造性的 主体。人们之所以使其行为与法律或职业规章等组织的和外 部的要求保持一致,那是因为这是替政府组织工作的任何人 无法逃避且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对于行政官员和管理者 来说,迫使组织成员应有一定行为,人们应顺从与合作,这 些规范所要求的正当理由必须能够被从事实际活动的成员 个人所理解。假如成员们深信,为了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必须 坚持统一的规章和制度,那么,从成员们自己的观点来看, 他们自身的行为才能被证明是绝对正当的。因此,相信和行 动的理由同行动者对义务所做的解释以及对组织规范和目 标的自愿信奉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不考虑个

   人对于规范要求所做解释的组织义务,将仅会变成具体化的 组织需要。正如马克斯·韦伯(maxweber)所指出的:“当并 且在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的限度上,行动就包含 着所有的人的行为。”

  第五,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异常复杂、常无定所、非 理性以及总体上不具体的,所以就必须以非决定论的(非因 果关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行动,即必须从主体者看法的角 度来理解。理解并不是由理论来决定的,而是经由研究者对 主体的情景移植(empathy)来取得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解 释人的表现、情感、交谈、人造物和象征符号。

  正如解释和定性研究者所看到的,人文科学把重点放在 对日常世界中人的经历进行研究上面,也正是在这个日常世 界中,动态的行政管理过程得以产生。通过行动和相互影响, 人类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和重建,因而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通 过听、观察和解释主体各种经历的意义来研究这个流动的人 类世界。作为主流行政管理基础的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 法,其目的是通过得到显而易见的而不是定性、隐含和心照 不宣的知识来阐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因为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行政组 织文化,所以就有必要运用这样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使我们 关注在社会内容条件下人们所发觉的根本性问题。事实上, 解释和批判方法较少地关心得到或验证经验知识,而更多地

   则是关心理解各种意义。定性研究方法,譬如现场观察研究 和访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从涉及人类行动、象征符号、沟 通、经历、价值观念、情感、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等社 会内容中得到学习。为了去理解一个社会情境,研究者必须 使用一些朴实无华的方法收集信息,这样才能够向主体学 习,以及批判地反省研究设想和研究程序。定性和解释研究 方法中理论联系实践,并非实证论和经验论研究的决定论过 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地与主体和社会环境相互影 响的以及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

  总之,解释方法旨在寻求理解为什么事件会这样发生以 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怎样行动的共享假设(尽管通常是不 明确的)。梅洛—庞蒂指出:“理解最终总是此时此地构建、 建立、导致对客体的综合。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感觉时, 其实揭示着比此过程更为深刻的我们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对于解释理论家来说,从主体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实是 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并且借助这个手段社会生活和集体行 动得以实现。

  二、批判反省的需要 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 观念经久不衰,这就是理性主义。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的 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理性主义在制度性活动和人类活动中被 广泛讨论的踪影。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如尼采(nietzsche)

   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就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反理性 主义者承担反传统的任务,但是并没有成功地克服非理性主 义所易犯的理论错误,反理性主义者不对构成主义感兴趣, 而是把纷繁复杂和破碎不整的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这 样,它就无法在处理组织基本问题,如社会秩序、效率、产 出能力、沟通、组织变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 建议。尽管后现代主义者是以针对理性主义而进行的反传统 的面目出现的,但是他们主要关心在解释过程中诸如内容分 解和解释说明等问题上面。

  相反地,批判理论主要关注功能主义、制度主义和构成 主义等所有理论视维之间跨学科的对话上面,以及为管理活 动提供报告方面。批判理论已成为一支批评主流社会理论预 先假定的重要知识力量,并且批判视维的争论理由显而易见 地得到后构成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支持。正如凯尔纳 (kellner)所暗示的,在社会学领域,批判理论(包括当初 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为行政管理理论带来了 多学科的研究取向,从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心理学、 文化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等领域中介绍了研究视维。

  批判理论(并非没有争议)批判了主流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 法;通过为改革现今的制度以及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基于集体 理解采取民主行动而提供新的理论选择,批判理论更是有力 地推动着变革。

   尽管批判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但是这些被许多理 论家如阿德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哈贝马斯 (habermas)、杰伊(jay)、施洛尔(schroyer)等所坚持的观 念与理解行政管理中的问题直接相关。建筑在批判理论视维 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提倡努力地去影响根本性制度的变 革,提倡对制度问题和人的价值观念问题、主体和客体、经 验分析科学和诠释(历史的解释)科学、价值中立立场和价 值涉入立场以及人的本质中积极能动的方面和消极被动的 方面等进行批判性综合。批判理论反对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或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本质性的区分。

  批判理论对进行行政管理研究持价值批判态度。例如, 由于选择或设计一个理论架构和对事实知识进行分析这两 者都受到研究者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最终使社会现实 客观化,那么就有必要对理论(或假设)试验和经由客观研 究而得到的经验数据的局限性进行解释,并批判性地重新考 验所假定的价值中立观(如韦伯所指出的)。为此目的,解 释视维和批判视维为选择性地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

  批判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去认识众多阐释视维的 力量和缺限,并批判性地把它们融入为一个范围更广阔的解 释架构中。从这方面说,批判理论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一个解 释性的方法。通过摒弃制度对人类非人道的统治以及行政人

   员惯常性的行为,批判的行政管理理论根据行为如何符合伦 理道德和行动怎样负有责任,来理解和解释所存在着的行为 和行动。通过新旧解释方案相互影响、综合为一个辩证的过 程,从而使变革得以产生。

  假如人们要开放地面对不同理论视维的批判性分析和 选择性地变革制度和行动,那么他们必须是自我反省的。自 我反省是运用自觉意识,点燃理智之光,照亮个人知识所基 于的内在化假设,从而构建个人关于社会秩序、合法行为意 识方面的社会知识以及理解和行动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哈蒙 (michaelharmon)把自我反省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人们 监视自我内心生活的流动,为的是清醒地认识有意识的目的 性行动同那些行动中所反映的不明显的、深层心理构想之间 的联系”。哈蒙强调行政管理者必须通过自我反省和对他人 所承担的义务使责任重新个体化。自我反省意味着,行政管 理者在实现角色任务时去积极能动地“创造”而不是消极被 动地“得到”或“接受”责任。

  由我们所认识并体现在我们行动中的组织和行政管理 世界,正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的,是主体性和相互主体性的 组织管理世界,其终极本体论不是植根于自然,而是个人意 识活动的历史累积。它是一个相互主体性地分享着世界和日 常生活的领域。这样,在这个世界里,自我反省就使理智得 到体现,它为理论性地理解由自我和社会现实之间相互构成

   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方法,它是理解意识的神秘本质、自我、 现实、意义和秩序的人道主义手段。自我反省仅是赋予人类 的实践,它是面向意识基础并面向社会秩序预先假定基础所 进行的激进的内心理智活动。一个自我反省的人着眼于这种 判断基础,为的是通过信念使他的观念有意识地得到坚持, 或是为了使观念更适合人类的需要而改变它。

  三行政管理相关的问题 解释和批判理论,其理论观念和方法的运用所面临的一 些问题有:一、术语的非普遍性;二、对待行政管理现象的 习惯(非批判的)方法;三、理论联系实践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即这两种理论视维其术语的非普遍性,是 学者们对所用理论词汇和抽象隐喻常感全然困惑的原因。大 多数学者不是很通晓解释理论的文献,他们对某些所介绍的 语言感到陌生。要试图对某一理论的理论假设以及对社会和 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批判,那么专业术语的使用或新隐喻的创 建则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当今行政管理理论现状的 僵局特征。激进的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的主要任务并非要使人 们确信理论假设的缺点(或弱点),而是用辩论去证明选择 性的观念,以激起智力的交流。作为一种结果,分裂化的学 术努力还会继续下去。

  另一个困难来自于人们通常对熟知的理论假设和活动 持非批判态度而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

   和实践者习惯于在关注制度的、功能的、经济的以及行政管 理政治层面的理论架构下工作,并且大多数这类学者和实践 者对不符合熟知架构的认知选择方法不感兴趣或不予注意。

  譬如,当我给自己的研究生或学期培训小组的实践者指派诸 如新组织设计这类问题解决的任务时,他们经常把应用诸如 描绘层级结构、勾勒权威格局、描述新雇用人员的功能责任 等这类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作为开端。通常,有些人会关注 与传统组织方法相关的问题,并且坚持应从人道主义、学习、 变革、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讨论组织活动更为 广阔的面向和假设。

  最后,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论观念的效用落到其与行政 管理者实践考虑的相关性上面,诸如提高效率、绩效和产生 能力的问题。大多数行政管理研究者关心通过演绎理论而得 到事实资料和通过行政管理情境的假设来阐释行政管理的 现实;在进行实证论研究时,为了阐释和预测行政管理现象 而采纳一种独特的理论视维。大多数解释研究普遍是定性取 向的;描述和提供定性研究的发现对于大多数持经验取向的 行政管理学者来说不是太令人信服。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但是作为反主流力量的任何新理论 视维都值得引起行政管理学者的注意。起初,行政管理的事 业是理性地管理政府功能的活动,但是,当今行政管理的范 围要比政府组织做什么和怎样做大得多。从该领域绝对地必

   须从广泛的内容——人类、共同体、社会和世界等层面—— 去看待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的今天与以前的日子是不同 的。

  假如我们作为行政管理者想理解复杂的关系,想承担起 提倡的角色并与社团内外的人们一道工作,那么我们就必须 超越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性的发现。批判性地说,许多行政 管理中传统的和狭隘的方法缺乏理智实质。作者并非暗示:

  针对眼前考虑,如效率、产生能力、定量化政策研究、绩效 评估、人类行为的阐释等管理取向的研究,不存在有效性和 理智成就。该文趋向于认为:负责任的行政管理学者应有理 智好奇心,有批判某些琐碎观念和知识的紧迫感,并把他们 的精力投注于去辛勤地探索选择性的视维。

  四、结论 现代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正如科层制管理所体现 的,是由一系列规章和层级节制关系在决策及问题解决中的 运用而决定的。管理过程总是由组织层面向个人层面流动。

  为领会行政管理中解释和批判理论的要点,行政管理研究者 个人需将他或她的理智视维做至少是暂时的分类,应试图从 人类视维(人类活动或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或行政管 理)现实。研究行政管理的学者有必要把管理过程和社会互 动看成是由个人层面向组织层面的流动。缺乏对社会现实的 足够理解,管理(来自上层)和社会互动(来自下层)之间

   有意义的平衡(基于批判综合)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通过组织和共同体成员(理智的)合理的沟通,解释和

  批判分析可以有意义地在行政管理内部严谨地得到实践。因 而,就有必要把批判态度植入行政管理思考中,不仅有必要 批判地审视产生行政管理知识所使用的认知假设,而且有必 要去理解行政管理制度结构得以形成的行政管理秩序的预 先假定基础。解释和批判研究的显著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 更清楚地看到及更牢固地理解行政管理者的非完整的信息 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行政管理现实。解释视维尽力揭示行政 管理之预先假定的问题层面,它触及到知识的基础和行政管 理的实践。在这里,实践永远使程序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 件不再是绰绰有余的。

  篇七 题目: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力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性事务的重要性日 益凸显。尽管行政管理工作是基础性工作,但是它却是一个 单位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关乎着行 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因此,笔者认为提升行政管 理人员的执行力势在必行。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行政 管理人员执行力现状,并提出提升路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路径 行政管理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一

   种活动。行政管理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 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行政管理工作贯 穿日常工作的始终,比如协调、控制、指导等。管理工作不 是简单的指挥而是要做到科学、合理,这样就要求每个行政 管理人员都有专业的管理素质,怎样在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 行适当提升,国家对此进行了详细探究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方 法和措施。

  一、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力现状 (一)高校培养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相关专业以外也有管理专业,但管理 专业相对较少,且学习内容单一,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枯燥 乏味,导致专业素质低下,现在高校学习专业技术的学习相 对较多,学生觉得技术会更实用一些,因此,管理专业并不 算热门专业,大多学生都是在学习其专业技术之余再去学习 管理专业,在高校一般管理专业都不会是必修课,都是做为 选修课,所以学生专业水平可能达不到,学生在参加工作后 不能得到重用,毕业生薪资待遇方面相对较低,毕业后找工 作也不是很容易,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不够专一,毕业参加工 作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制度约束不健全。

  在企业或单位一些工作常用的东西都是公司去采购,我 们时常会看到某些人把公司的东西占为已有甚至私自带回

   家,一旦工作上出了问题责任也是一推再推,得不到最好的 解决方法,甚至找不到责任人,对于环境一般都有专人打扫, 可也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不用打扫就随处乱丢垃圾,一般企业 都会有食堂供员工用餐,有些人明明自己吃不了,确要拿很 多,这种浪费行为都要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在公司也要注 意个人形象及言行举止,总有一些人不受收拾自己,一脸邋 遢就去上班,你的形象不止代表你个人,公司的形象也会因 此受损,比如:去餐厅吃饭一位干净整齐的老板和一位勤快 的服务员比一位衣着古怪不爱收拾自己的服务员相比,干净 整齐的餐厅更能吸引顾客。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有相应的管 理制度进行约束,目前管理制度虽然存在,但还不够完善。

  (三)管理方法不科学。

  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案,但管理如果不到位 或者没有找对合适的方法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尤 其规模较大的企业,老板一人事事都亲力亲为,会每天忙的 焦头烂额。听说一位老板就是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做,所 以公司的大小事物都要亲力亲为,结果不到一年公司就倒闭 了,员工也不愿在公司上班了,因为在公司得不到重视没有 发展前途,老板每天都忙的不行,好像公司的所有事都是他 一个人的,在公司倒闭的时候老板心有个不甘,觉得自己明 明很敬业为何会如此,公司倒闭之后老板一人反复的想来想 去,终于找出了原因。其实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高层管理非常忙,中低层管理者却每天都无所事事,还有些 老板只顾着用自己的亲人,根本不管其亲人的能力能否胜 任,使企业的发展滞留不前,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 展。

  (四)培训观念陈旧。

  企业里有老员工也有新员工,新员工大多为年轻人或者 刚毕业的学生居多,而老员工大多是在企业时间较长的员 工,因年龄差距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带沟,导致老员工听 不进新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员工觉得老员工的方法已经 过时,因此达不成共时,所以定期的培训非常重要,好多企 业都觉得自己的方案没有问题不需要去学习,培训,自己干 了这么多年,发展非常好,也不愿意去接受接的方法和思路, 熟不知你的一成不变,看似没有变,其实你已经跟不上社会 发展的脚步,尤其电子行业的发展更是迅速,现在的互联网 和一些电子设备的发展快到你无法想象,传统的思想和理 念,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时代在变你不变,社会在发展 你不发展,终会被社会淘汰。

  二、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力提升路径 (一)优化高校培养模式。

  国家在很多大学都设有行政管理的对口专业,对毕业生 的工资待遇安排一直处在中上等水平,并且随着工作时间的 延长,行政管理人员工资涨的也很快。这样在行政管理这一

   块儿就不会太过缺乏人才,高工资和高福利的待遇使这一行 竞争激烈,行政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提升就会很快。因此国家 在这一方面应该大力发扬,增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其 它很多专业也都应当适当降低或免收学费,并扩大毕业生的 就业渠道。比如一些师范院校设立免费师范生,并且为毕业 生安排固定工作。想方设法提升专业人员的学业素质,比如 提升学历等,想方设法弥补冷门专业学员严重不足的局面, 降低新兴专业的入职门槛。除了在大学设立对应专业,在社 会上也可办理一些热门专业的培训班,培养一些社会人员从 事相关专业,吸收一部分低学历但能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 员,来改变一下社会上缺乏各种人才的现状。

  (二)完善管理制度。

  所谓:“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国家还是 企业要想得到发展,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 础。国家行政管理是一大块儿,包括的方面多,内容广,需 要有专业人员制订出一套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约束和 领衔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减少国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财 力支出和时间浪费,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需要在每 个企业和事业单位制订出日常工作的规章制度,各个单位的 每个部门也要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并设立一定的监督机制。

  在工作制度中要详细写上工作的内容,比如怎样组织会议和 活动、如何进行物品管理、怎样做好环境卫生和安全保卫、

   食堂供餐保证及时充足、有合法的证照年检、安排专门人员 管理设备、事务工作、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等。明确工 作职责,比如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加强纵向和横向沟通、 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并认真执 行、建立明确的奖罚制度、注重企业形象建设、重视人才的 聘用和教育激励,怎样做好保密工作、建立网络随时监控工 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使工作人员明白管理的作用,怎样才能 达到管理的效果。每个单位都要有一个英明的决策层,根据 国家的大的方针政策制定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并贯 彻执行。对制定的工作制度领导要认真执行,起模范带头作 用,对单位人员的工作精神才能有一定的凝聚力。

  (三)推动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

  每项事务都要有最高领导层制定统筹工作方法和目标, 然后分成若干项,分配给下一级领导层,最后分发给普通的 工作人员来完成。领导监督并完成大的复杂的内容,普通工 作人员来做最简单的业务处理。只有这样分级别完成目标, 各有各的职责和任务,才能保证每项工作保质保量的做好上 交。这样每一级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和完成结果都会受到监 督,每个人都不敢懈怠和放松,管理工作才能做的好。工作 细化,才能把工作做到由粗到细,更加详尽,管理更加充分, 比如把大的工作组分成几个小组,这样更有利于日常管理和 监督。把任务繁多的项目分离出去单独成立工作组,由专业

   人员负责专门业务。

  (四)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思想、新方法、新学术层出不穷,

  无论是做哪一行,都要定期做业务培训,并附加考试和作业,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随时提升。每个单 位最好配备给工作人员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或建立图书馆 供平时阅读,下发工作日记做好读书心得,并随时抽查。建 立微机室随时查询社会最新新闻信息,及时获得社会最新管 理思想,并派专业电脑技术人员做好微机室的管理和维护。

  在会议室配备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建造有充足空间的会议地 点,并配备一些良好质量的空调、暖气等生活设施,改善工 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工作人员更快、更好的投入工作。

  每个单位定期下发与业务有关的报纸、杂志,争取数量充足, 公费为工作人员订制喜爱的书籍和先进的办公设备,安排固 定的单位机构为每个单位部门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为新进工 作人员指定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来为其做指导,执行任务时 随时培训,为其多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相同的工作内容每 年都要重新制定工作要求,时代不同,内容不同,工作方法 不同,对老工作人员要提出与时代同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广.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力提升路 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2)

   [2]罗浩.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建设[J].办 公室业务,2017(06)

  [3]孙阳.论高校基层行政人员执行力的提升[J].哈 尔滨学院学报,2016(07)

  篇八 引言 近年来,企业发展面临的新的局面,虽然其面临的更多 机遇,但是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压力,相互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如此也就很容易造成企业运行中出现明显问 题,需要做好管理控制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 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行政管理的作用要想 发挥出最强价值,必须要进行实时调整,促使其能够表现出 理想的适宜性效果,解决企业行政管理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 隐患。

  1、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结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重要性是比较突 出的,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结合进而才能够表现出较为 理想的作用价值,促使企业能够有序高效发展。结合企业行 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其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和及时 性,进而也就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实际管理价值效果,有效 解决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凝聚企业发展力量。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具体开展中的重要性表现是比较

   突出的,一方面,这种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促使企 业的适应能力得到较好提升,满足于新时期发展下的基本要 求,促使企业发展更为顺畅合理,避免因为出现企业不适应 或者是滞后性问题而影响其发展效率,因为企业行政管理可 以说涉及到了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于管理人员以 及员工都具备着较为理想的沟通协调效果,如此也就能够保 障其企业的发展更为流畅,优化企业运营模式,缓解企业发 展中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的关系,促使其发展更具活力;另 外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 提升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效果,这一点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更 是极为重要。结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其能够发挥出 多个方面的功效,比如计划、指挥、控制以及组织等,都能 够表现出较强的实效性,如此也就必然能够给在企业发展目 标的实现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作用价值效果。

  2、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创新路径 结合新时期发展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确 实具备着较为突出的作用价值优势,但是具体工作的开展落 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在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是比 较多的,并且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将企 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适宜性提升到最高。这也就必然需要重点 加强对于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创新优化,其中较为关 键的创新路径有以下几点: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对于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工 作的创新发展而言,重点从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优化是比 较重要的一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就是为了改变 管理观念和思想,促使其相应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更为 流畅。比如对于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 各个制度不完善问题,就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效探索, 确保其相应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发挥出较强的作用效能,有效 解决可能出现的隐患问题,促使规章制度能够和企业行政管 理实际状况相匹配,如此也就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价 值。此外,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还需要考虑到行政 管理的具体质量和效率,对于各项活动的开展作用和价值进 行分析评价,确保其能够具备理想的约束性和指导效果,逐 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当然,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落实,还需要具体到各个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分上进行处 理,促使其职能的划分较为明确,能够将各个行政管理人员 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避免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实现行 政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

  (2)创新行政管理体系。对于现阶段各个企业行政管 理体系进行创新优化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行 政管理体系的创新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相应行政管理工作 能够具备较强的可靠运行效果,尤其是对于人员的有效配 置,以及自身工作任务的落实,更是需要表现出较强的实效

   性,相互之间工作的协调性也需要得到较好控制。基于这种 行政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优化,其需要保障各个企业的岗位 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将行政管理的各个任务高效落 实,结合上述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方案进行有效配备,满足 于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当然,对于这种具体行政管理 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还需要重点从人员角度进行优化,保障 各个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效能,有效解决可能出现 的工作失误和偏差,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与时俱进地培训 和教育,综合提升其技能水平,并且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促 使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行政管理工作。

  (3)创新行政管理方法。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 落实过程中,针对具体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优化也是当前比较 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这种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优化主要就 是为了促使其能够适应于当前社会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尤 其是能够实现高效性和协调性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必要发展趋势,也应该 作为企业行政管理创新的核心方向,逐步替代传统行政管理 模式和手段,促使其能够具备更强实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对于企业发展确实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 而为了更好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价值,又需要重点围绕

   着新时期的新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明确创新优化路径,提 升行政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 马艳玲。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 分析[J]。科技展望,2017,27(05):181+183。

  [2] 张芳。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20+22。

  [3] 李晓莉。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 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4,(11):45。

  [4] 毛慧娟。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 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2,(17):85。

  篇九 一、引言 在现代化经济市场中,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但同时 信用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从经济学上来看,信用风险主要 是由受信人回避自己的偿负责任或授信人授信失当造成的。

  因此,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是必要的。与发达国家 相比,我国在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 足。从目前来看我国信用环境已经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地 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必须要加快市场经济信用体系 建设的步伐。

  二、市场经济与信用体系概述

   在经济活动中,信用主要具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偿 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二是债权债务关系;三是价值 的特殊形式。市场经济的本质事实上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它 是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和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 中,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担保,因此信用已经成为了现 代化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中,信用不仅可以降 低交易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建立完善的 信用体系是保证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信 用体系的架构,按照我国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以市场消费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

  二是建立以法律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三是发挥政府职能构建 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督信用。

  三、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信用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在 商品交换领域,我国市场中市场出现以次充好、缺斤少两、 甚至假冒伪劣现象;在生产领域,我国企业资本恶意欠债、 逃债现象较为常见,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 合理导致了企业三角债务难以清算;在金融领域,受改革制 度影响,部分企业借改革之机逃脱债务,造成了银行呆账、 坏账与日俱增,严重损害了我国银行的利益;而在信息市场, 伪造会计凭证、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表充斥市场。种种迹象 表明,我国经济市场中的信用环境已经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

   地步。通常来说,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为市场经济活动 带来强力的生命力,而当信用环境极为不良的境况下,信用 环境又会制约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信用缺失还会将市场机 制的缺陷进一步放大,从而使经济市场丧失其公平性和公正 性,进而导致经济市场难以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调节。

  此外,信用缺失还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这种表现在企业 中尤为明显。企业信用缺失通常都会表现在商业票据的签 发、转让、贴现以及再贴现等方面,而一旦企业在这些方面 进行伪造,将对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发育。而要解 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四、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 1、完善经济户口管理,打造信用监管基础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其信用监管目的,需要对市场 主体进行登记注册,并建立登记注册一审一核制,规范企业 经济户口注册行为。避免违规登记注册行为发生。另外,我 国当前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用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究, 为了避免信用风险发生,还应实施登记异议制度,以确定企 业是否具备等级资格,避免不合格企业产生。

  2、加强合同信用监管 合同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 的重点,在实际中,许多企业都存在合同不履行现象,而合 同另一方面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没有教好的自我保护机制。这

   就是合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了。因此,对于今后的 合同信用监管,不仅要继续推行契约精神,还要加强对合同 信用公示制度的探索。当前我国合同信用公示制度中最主要 的几个问题便是:工商部门对公示内容难以把握、企业申报 备案材料是自愿还是义务还有待界定、以及商业秘密和工商 部门责任还不明确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合同信 用公示制度,具体来说可将工商部门的信息网和“经济户口” 软件建立联系,并在各个企业主页下方设置合同信用目录, 以输入合同信用公示内容。

  3、严厉打击失信行为 在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中,惩罚机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 板块,并且在执行方面相当严格。美国法律规定制假、贩假 者按情节严重性分为轻、重、严进行处罚,当罚款超过限额 将面临坐牢。而我国工商部门的惩罚机制主要分为行政处罚 和道德处罚,在打击力度上要较轻一些,很多时候都没有起 到较好的警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加强对失信行为 的打击力度,提高惩罚力度,从而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信 用环境。

  4、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是工商部门对“经济户口”进行有效 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是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储存 和披露,进而实现工商部门对企业信用进行有效监管。目前

   我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企业信用透明 度不高、企业年检较为分散、以及信用信息系统代码不统一 等。因此,想要完善我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必须要着重解 决以上三个问题。首先在企业信用透明度上,应通过信用公 示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式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从 而保持企业信用高度透明;其次在企业年检办法上应将突击 检查改为经常检查,并化分散为集中;最后为了统一企业信 用信息代碼,可借鉴美国社会保障号码工程做法,将我国企 业代码实行一企一号,长度相等,伴随企业设立到终止不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 要基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在多个方面还存在一定 的缺陷,因此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是当今时代我国 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余韬。

  企业征信系统建设中的问题 与建议——基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角度[J]。

  中国市场 监管研究, 2016(5):61—64。

  [2]王景春。

  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监管 夯实工商执法基 础[J]。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2015(5):32—34。

  篇十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提到“知识管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概

   念:在面对与日俱增的、非连续性环境出现一定变化时,就 可以按照组织的适应性及生产条件、以竞争能力等各种现实 情况,制定出迎合性措施。合理科学地认识“知识管理”, 这种管理就是将人作为中心位置,把信息当成理解的基础, 将创新知识当成最终目标,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开发的资源 对待。总而言之, “知识管理”即为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 中获取和运用集体知识以及技能全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 种管理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就是管理人力资源以及管理信息 资源。最终的目的是将人对知识创新以及处理信息二者有关 能力的有機结合。

  (一)在行政决策上的转变 因为广大群众们就政策是如何出台的这一过程并不是 很了解,因此无法对实际中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对比,哪怕是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扭曲和变形也不得而知,那么我们 的监督又从何谈起呢?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使网络形成了对行政决策监督的无形 之网。随着网络被广泛地运用对行政决策的监督上,增强了 广大人民群众对决策过程的清晰度和了解度,提高了决策过 程的透明度。群众通过网络便能够轻易地了解到行政决策的 内容,将不同的决策方案和自身的利益作对比,看清自己的 立场,然后发表自身见解。

  (二)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以知识为经济的时代,一方面日后知识必将在行政管 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可以对知识进行掌握以及 驾驭,并且可以由此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所以这些 全部原因都将人置于经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 随着时代发展相较以前更加突出和明显了;另一方面人的价 值观和思维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逐渐开始追求自 主性和个性化自我价值,并且由于人在行政管理中地位变高 的缘故,他们的这些追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完美的释放,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此得到实现。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领导自身的知识含量直接间接的成为 了下属们判断其是否有能力担任该职位以及是否有能力胜 任工作的基础条件。领导干部们也好、管理者们也好首先肯 定是要踏踏实实地学好鄧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等符合时 代发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对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了 解,这个可以参考“依法治国”。而且最好是对所在行业要 求掌握的专业类知识进行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学习,还最好 对一些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但如此,还要掌 握和认知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 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准确履行自身职责。当今社会 知识随时都在进行更新,而且速度难以把握,所以只有不断

   的学习,不断的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新添和补充才能不被社 会所淘汰。

  (二)对行政绩效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绩效的管理就是指根据绩效评价来对被评价 者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参考一些标准来对比分析,考察、评定、 奖励被评者在一定工作时期内的工作,并且进行一些相关培 训活动;通过不断地探索以及不断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拓展组 织目标和组织价值的新视野;逐渐完善一些奖惩体系,努力 实现对管理思想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完善和实现。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绩效管理上也体现出知识的 重要性。要争取做到与效益相辅相成。知识经济大环境下, 知本非常的重要。知本的地位也位于资本的前面了,拥有多 少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样去运用知识等等已 经成为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这便要求组织管理 者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量来将战略和运作相结合制定有效 的知识管理相关战略,同时对内部知识资本作出高效合理的 调配和安排。同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的知本能力自身 必须要了解,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知本情况有个了解的话会让 自己更胜一筹,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颜佳华,盛明科。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开 发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 年 01 期

   十一 【摘 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经过十几年的建 设,虽然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执行效果差,收效低等问题 仍然突出。本文通过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结合执行的现状,剖析制度落地难的原因,查找问题的根源, 最后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和单位实际, 针对性的提出加快内部控制制度落地的若干对策,希望能为 我国行政事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落地;对策研究 自 1999 年新修订的《会计法》首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 当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到 2001 年试行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12 年发布《行政事 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5 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 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 年颁布《财政部关 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短 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从无到 有,而且每一次新的法律法规的发布,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 位内部制度建设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 高。但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大数据显示,截至 2016 年底, 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 240 人,给予纪律处分 223 人;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 116。2 万件,给予纪律处分 119。

  9 万人;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 114。3 万人,

   处分农村党员、干部 55。4 万人。截至 2016 年底,共追回 外逃人員 2566 人、追赃金额 86。4 亿元,“百名红通人员” 已有 37 人落网(2017 年 3 月 3 日光明日报公布的数据)。

  这就突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情况并不乐观,实施仍只停 留在纸上、墙上、网上、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那么如何 改善这种执行效率低、收效差的现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 够真真正正实现落地,发挥内控制度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防 范腐败的功能,成为亟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加快内部控制制度落地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国家一直在不断的制定和出 台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的制定不是用来挂在墙上应 付,走形式,而是为了执行,切实发挥制定的意义。特别是 在“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 机制。”这样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下,加快内部控制制度的落 地才能在根源上起到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达到提高公共服 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二、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近几年来,在国家持续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 时候,仍有很大比例单位负责人的意识还停留在最简单最基

   本的层面,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是对自身权力的束 缚,就是被绑住手脚,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长期处于停滞 状态或应付了事;还有些单位负责人甚至简单粗暴的以财务 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要求的全 面性原则。

  2、缺乏专业指导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时间短,并且在实施过程中 仍在不断的完善,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严格。但是相应的配 套培训、学习却没有跟上内控改革的步伐,这样就算对于相 对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说,有些内控专业术语、专业评价、流 程设定等还是生涩难懂,毕竟与会计核算还是有很大的差 别,那对于其它业务部门想做好内控更是无从下手。最终导 致的执行结果就是各部门随意发挥,收效差。

  3、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设置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实施涉及决策、执行、监督三个阶段,包含 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 理、其他等一切单位经济活动。具有涵盖内容多、专业性强、 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但事业单位受机构性质和编制数量的客 观因素限制,无法独立设置内部控制建设机构和专业内控人 员,仅在现有的组织架构上调整人员安排,这种拆东补西的 办法,势必抓襟见肘,必然在某个环节存在监管缺位,影响 内控的有效性的发挥,留下舞弊空间。比如:白条抵库、挪

   用公款、公款私存等事件的发生,就暴露出内部控制的组织 架构设置不健全的一些问题:(1)重要岗位长期得不到轮 岗,风险意识容易产生弱化。(2)监督机制缺失,腐败思 想容易滋生。(3)腐件案件一旦发生,都会给国家带来巨 大损失,

  4、监督和检查力度不足 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从来源来分,有内部监督检查和 外部监督检查。其中:内部监督检查包含横向监督(即同级 监督同级)和纵向监督(即上级监督下级或下级监督上级)。

  外部监督检查依赖于上级单位、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 监察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监督还是比 较簿弱。一是内部监督检查弱。可以借用中纪委原副书记刘 锡荣曾说一句顺口溜来总结:“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 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二是外部监督检查力量 薄弱。外部监督单位自身公务繁多,能够安排人员到事业单 位检查的次数有限,所以很难依靠外部监督单位的力量,每 年实现所有事业单位检查全覆盖。

  三、内部控制落地对策研究 1、提高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意识树立了,行动才果断。通 过不断加大内控建设重要意义的宣传,定期组织单位领导负 责人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

   并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单位负责人的积极性,加大内部控 制建设力度,切实做到内部控制贯穿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决 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2、加强业务培训、指导,提高内部控制建设的能力 财政部门应动态了解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困 难、疑惑,通过组织现场培训、网络学习等方式答疑解惑, 事业单位各相关人员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内 控制度的基本理论,并在结合本单位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 性的编制出科学、有效、完整的内控制度,确保单位的全部 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章可循,切实达到单位内部控制的目 标。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 专业机构,对本单位现行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指导、修订。

  术业有专攻,有了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事业单位的内 部控制建设才会越来越完善。

  3、健全内部组织架构 事业单位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健全 内部组织架构,来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关系,有效防 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1)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 崗位分离,避免权力寻租 事业单位应梳理经济业务活动流程,根据决策、执行、

   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确保各岗位间的制衡 性和独立性,特别是不相容岗位的有效分离。同时,明确每 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防止越权或未经授权办理业务情况发 生,导致无法挽回的国家资产流失或工作人员违法违纪。

  (2)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 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 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在开展轮岗工作时,要谨慎、全 面、科学,充分考虑上岗人员的资格和能力,不能因为轮岗 需要而发生无证上岗、影响单位正常工作开展、违法违规等 新问题,违背轮岗初衷。对于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 某些专业性强的技术岗位轮岗条件不成熟,可以考虑扩大轮 岗人员选择范围,比如可以扩大到系统内部或体制内选择相 应轮岗人员;还可以采取不定期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确保 关键岗位的工作合法合规。

  (3)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杜绝“一言堂”和“一支笔” 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决策机制,三重一大的事项必须由单位领导班 子集体研究决定,其它经济事项是否由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是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决策过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结合 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结果,科学、合理、合法做出,避免“一 言堂”。健全问责机制,将决策结果与责任人挂钩,具体落

   实到每一个人,防止集体决策无法追究个人责任的情况发 生。

  四、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 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可以从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 和加大外部监督检查力度着手:

  (1)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没有条 件的单位也要指定专门的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内部控制 的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要紧密配 合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做好内控相关工作,只有这样, 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才能形成完善的内控网络,确保有效运 行。

  (2)上级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并把检查结果纳入 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 上级部门加大内控的监督检查,并把结果纳入单位负责 人的绩效考评,可以倒逼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内控的建设, 提高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的的震摄力,加快内控的建设与完 善,切实把内控政策落实到位。

  (3)借助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大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作用,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开 展专项审计、检查、指导,对发现的内部控制建设薄弱环节 和风险点,负责提出整改意见,指导单位完成相关内控制度,

   形成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以查促改的 目的。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

  制度落地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而是需 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重视、支持,全员的配合、协调,专业 机构、专业人士的指导。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完善 制度建设,加大部门间、岗位间的协调、沟通,内部控制制 度才能切实落地,为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安全、高效运 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2]孙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财 会学习,2016(22):238—239。

  [3]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 个问题。会计研究,2013,(1):57—62。

  [4]罗旭,王昊魁。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过。

  光明日报,2017—03—03。

  十二 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

   本文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的探 讨,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别从行政管理 理念、行政管理架构、人员素质提升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四 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创新;路径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上的创新还需要 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1、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高校重要的辅助系统,随着时代发展 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着 不少缺陷,需要高校加以重视。行政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 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保证行政工作的创新性,才能够促进高 校进一步发展。本文就新形势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展 开论述。

  2、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只有将现有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开展行政创新工作。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极大的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 作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将改革 落实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合理分配行政权力、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服务职能、创新管理理念,在实践

   中不断提高治理效率。高校应当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 促进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法制 化的方向发展,以便于更好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3、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 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想要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首先要从管理理念入手, 树立服务理念,促进理念转变,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管 理理念的重要性,加强宣传教育,向管理人员灌输新型理念。

  在现代理念的引导下,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切实满 足师生需求。此外,根据环境变化,对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创 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高校的稳定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优化行政管理架构 此外,高校行政管理架构方面也存在些许问题,实现组 织架构的扁平化与无边界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做好行政管 理工作的第二要点是要对行政管理架构进行优化。在合岗定 编工作的前提下,明确规范各岗位职责,压缩行政等级,打 破原有的部门界限,实现信息共享和各部门的协调统一,以 便于更好的完成各项行政管理工作。

  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除了以上两点,行政管理创新背景下,高校还必须加强 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进行更 新。硬件更新包括购置新型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对

   设施进行定期检查。而软件更新指的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更 新,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在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的同 时,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流程, 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有助于进一步提 高行政管理水平。

  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随着管理创 新的持续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形 势下,高校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与职业素养,高校领导可以在 校内组建学习小组,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并定期对其 展开专题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以便于培养出更多 能力强、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人员,从而促进行政管理创新工 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具体操作 要产生创新的愿望 由于行政管理环境的变化,高校管理层需要具备一定的 危机意识,由危机意识推动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创新的愿望。

  无论是环境影响还是主体自身愿望,最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 这种创新意识,并以此为支撑,将创新落实到实践过程中。

  进行创新的定位并形成创新的方案 以创新愿望为前提,对创新展开调查,深入研究创新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现有条件 的基础上,明确创新目标,合理利用科学化手段进行创新构 思,经过严格的筛选后,选取合格的构思制定成创新方案。

  除此之外,对创新的评价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 绩效管理和问责制等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自身与外界的差 距,从而适当的对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加贴合高校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的创新,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 然结果,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发展与行政 管理密切相关,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新时期下,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科学创新路 径,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梓怡.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的探索[J]. 人力资源管理,2017,(8):222-223. [2]高建宁.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12-13. [3]姚奎栋,徐晓曼.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创新之初探 [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6):143-146.

  

篇三: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沈阳电大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行政文化与建设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教育层次 省级电大 分校 教学点

   目录

  论行政文化与建设

  摘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一、行政文化的涵义和相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一)行政文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二)行政文化的基本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三)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各种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2 二、行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一)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对行政行为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2、对行政观念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3、对行政体制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二)行政文化建设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1、行政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2、行政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3、行政道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三)行政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三、我国行政文化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一)我国行政文化现状及成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1、我国行政文化的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2、我国行政文化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二)我国行政文化建设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6 (三)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存在的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1、文化理念和价值导向比较模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2、浓厚与淡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3、现代契约观念淡漠,人治还重于法治_____________________8 4、形式主义严重,效率低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四)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建构路径分析__________9 1、建构行政价值观,提升精神道德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9 2、政治社会化,独立人格与参与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3、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论行政文化与建设

  [摘 要] 本文以文化的基本含义为切入点,来逐渐延伸向对 行政文化的探讨,来说明建设符合当代社会情况的行政文化的现实意 义,特别是结合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研 究,并在最后提出了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建设 及路径.

  [关键词] 我国当代行政文化、建设、路径

  一、行政文化的涵义和相关内容 (一)行政文化的概念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 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 行政价值取向。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不同 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行政活动领域即表现为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 一种多层次的、复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行政 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社 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动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形 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不少相对稳定的特性。

  如:时代性和民族性、社会性和积淀性、整合性与多元性、普遍性与 连续性、渗透性与隐蔽性.

   (二)行政文化的基本原理 行政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导向功能,即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 接受认同的价值、行为取向,使成员目标与整体目标趋于一致;聚合 功能,通过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在组织成员中达成共识,形成强大 的向心力、凝聚力;调节控制功能,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共同价值准 则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思想,调节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改造 更新功能,新的先进的治理理念通过行政文化灌输到成员的思想中, 促进成员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推进行政组织更新变革。行政文化作 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行政实践的产物,是行政意识的集中 反映。

  (三)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各种认识 行政文化不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研究行政学的方法论,在 我国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究竟行政文化是什么这一概念性的问 题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人们对行政文化概念的概念有各种不 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第一种观点是从行政文化的主体界定的,台湾著名学者张金 鉴认为“行政文化是政府官吏和公务人员所应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人群关系及价值观念”。这种观点揭示了作为行政主体的 政府官吏和公务人员所表现的环境主体的行政文化,不过对于行政文 化的内涵却没有明确的指出来。

  2、第二种观点从精神层面界定,“行政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 义的不同界定,就广义而言,行政文化是指行政意识形态,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行政制度和组织机构。从狭义来说,行政文化仅指行政意识 形态,即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 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这种观点突出了 行政文化的观念形态,却没有明确指出行政文化的主体.

  3、第三种观点认为,“行政文化是文化在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来的 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是一定行政组织中行政员工集体创造并公认的 文化,是行政物质文化、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的 整体”这是从文化与行政的关系揭示了行政文化的内涵。

  二、行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对行政行为的影响 行政文化通过人们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习惯对 行政行为发生作用。行政文化对行政行为的影响是全面的、直接的, 不仅影响行政决策是否果断、科学、可行,而且影响行政执行是否快 捷、完整、灵活。

  2、对行政观念的影响 行政文化对人们行政观念的影响是长远的、深层的。行政文化作 用于行政活动往往是通过行政人员的观念、信仰、习惯来实现的,行 政人员是行政活动的主体,在行政活动过程中,行政文化环境对行政 人员的观念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社会成员进入行政活动领域后,不 可避免地带有原有行政文化影响下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因素,并在一定 的行政体系内和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

   3、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行政文化从多方面影响行政体制,这种影响和作用是潜在的、复 杂的,通过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传统、 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经济水平等对行政体制发生作用。

  (二)行政文化建设的方面 1、行政思想 重点清除残存于现代行政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特权思想、专 制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奴化买办思想以及资产阶 级腐朽思想. 2、行政心理 大量运用现代管理心理学,端正行政动机,改善行政态度,增强 行政情感,改革行政习惯,保持公平的行政心理,确立正确的行政价 值取向,建立真诚、乐观的行政情绪,加强行政心理的调适,着重运用 组织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行政人员进行心理辅 导,使行政人员的不良心理适应得到调适,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修养 得到提高,以现代化行政管理的要求树立稳定、健康、和谐的行政心 理,使整个行政心理充满活力和内聚力。

  3、行政道德 在大力消除封建社会不良行政道德,加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 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弘扬传统行政道德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如以群体 为导向的行政价值观、以功绩为取向的行政规范,强调精政廉明的行 政风范,注重反求诸己的行政道德修养方法.

   (三)行政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行政文化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它由社会存在和行 政实践决定并为行政发展服务,对行政管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 用。

  在当前,实现中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推动行 政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它有助于改造政府形象、它是民主行政 的必要条件、它是高效行政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行政文化建设 (一)我国行政文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我国行政文化开始逐步由 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化,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效率意识、法治 意识、服务意识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我国行政文化的现状 (1)官僚理念下的责任型行政文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 虽然已经从根本上消灭了领导干部官僚化的社会基础,但受传统文化 中的等级观念影响,目前我国行政文化中的官僚理念依然存在. (2)管制理念下的服务型行政文化。重管制、轻服务一直以来 是我国行政文化中一大痼疾。“官贵民贱”思想导致一部分行政人员 在行政活动中往往着眼于“什么不能做”而非“能够做什么"、“该 怎样做”,恩赐观念浓厚,公仆意识淡薄。

  (3)集权主义下的人本型行政文化。受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专制及 特权思想影响,我国现行行政中集权主义的痕迹较为明显。

   (4)人治与礼治下的法治型行政文化。人治和礼治是我国古代社 会盛行的行政文化。这种文化强调“温良恭俭让",核心就是要求公 众和行政人员将一切权力交与统治阶级。人治与礼治的行政文化理念 能够延续至今,与我国法律体系不健全,行政法规滞后,行政行为缺 乏监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我国行政文化的成因 我国现代行政文化体现为新旧交融,民主性、开放性、实用性和 专制性、封闭性、形式性并存的状态,其成因主要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我国当代经济基础变革的影响。

  (二)我国行政文化建设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 行政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规章的建立和体制、机制 的完善,来促使行政主体树立崭新的行政信念、行政价值、行政道德、 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传统、行政习惯、行政原则等等。

  事实上我们所倡导的行政文化是非常先进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大公无私、以人为本……然而,扪心自问,我们的行政主体牢固 树立了这些理念并真心实意地实践了这些先进文化吗? 动机决定行为。行政人员的动机是什么? 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普遍认为最体现人生价值的就是能不 能当官、当多大的官。

  那么,我们现行体制下是怎样选官的呢? 公开的干部选拔模式为: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公示--任命。

  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一个群众参与推荐,而把被推荐对象的同级

   干部当作群众,更甚的是被推荐对象在推荐之前已经由领导决定了, 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打了招呼,由此可见现在实际运行的干部选拔模式 为:领导预定-—制造舆论——领导干部推荐—-组织考察——公示— —任命。该模式的最大好处是确保组织意图(领导意图)的落实,它 的弊端是:

  1、一个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好恶成为选拔干部的标准,主观性 盖过客观性.

  2、由于选拔领导干部的大权掌握在主要领导手中,极易导致行 政人员对领导惟命是从,唯上不唯下、不唯实,甚至买官卖官。

  3、由于群众在领导干部选拔过程中没有任何话语权,实际上是 脱离群众的表现,群众对谁当领导漠不关心,而且影响干群关系。当 这种选拔模式成为行政主体中盛行的“潜规则”时,腐朽的行政文化 沉渣泛起,先进的行政文化包括科学发展观难以真正贯彻落实就不难 理解了。

  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真正能够体现群众意志、自下而上 的新型干部选拔模式,这种模式必须既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又能 将公众认可程度作为官员成功晋升的基础.

  我国行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行政 人员价值观的转变和定位,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培育和提升。

  当前我国正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支撑;

  而行政文化也正处于矛盾的激荡中,如何促使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高度

  11

   负责的精神,认真的审视并加强行政文化的建设,为改革开放大业、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存在的弊端 行政文化的复杂性表明,重塑行政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到微观领域内公共行政人员价值观的合理定位,而且涉及到 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整体提升和优化问题。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 政文化发展变化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行政文化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弊 端:

  1、文化理念和价值导向比较模糊 虽然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制订了比较系统和严明的各种 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行政人员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怎么做, 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范,然而却又疏于对行政文化的激励、培育”。

  2、“恩赐”观念和“管制”意识浓厚,服务理念和公共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以儒教为基本文化内核,儒家的人性文化以 及由此积淀而成的中国文化的人本传统也为传统行政文化所具有". 这种人格化的服从关系决定了在传统社会里民众以服从为本,而无权 利观念。由于行政权力无限集中,致使部分行政人员公共意识淡漠, “官本位”盛行,“官念”强烈,特别是少数人以权谋私,无法有效 地承担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责。

  3、现代契约观念淡漠,人治还重于法治

  12

   一方面,中国由于“历来商品经济欠发达,故而难以形成与商品 生产、商品交换、法治政府、公民意识具有某种血缘联系的契约观念”, 封建专制政治和传统文化只能制造顺民.

  4、形式主义严重,效率低下 当代中国政府机关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内耗现象严重已是不争 之事实。

  (四)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建构路径分析 行政生态学告诉我们,行政文化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 境相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行政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外在条件.因此, 实现行政文化现代化,既要从行政文化本身着手,又要优化社会生态 环境. 1、建构新时期行政人员的行政价值观,提升行政主体的精神道 德素养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塑造健康的行政心理。培养和塑造 健康的行政心理是推进行政文化变革的重要环节。二是加强新时期行 政道德建设。在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种种行政人员道德失范现象,使 我们认识到加强行政人员道德建设的极其重要性。

  2、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公民独立人格与参与意识 行政人员既来自于一般群众又服务于广大群众,其价值观念与行 为模式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社会公众的影响,如果只强调更新行政人 员的价值观念而忽视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来更新社会公众的价值观

  13

   念,就仍然无法为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念更新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达不 到彻底改变的目的.这就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让社会公众更 好地了解政府的权限、职责、作用,明确作为一个公民应享有的权利 和应尽的义务,提高公众对政府系统的认知,通过训练公民的参政议 政能力,实现公众对行政系统的有效输入”。

  3、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使行政文化的成果得以保 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公共机制的有效统一与相 互融合,“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的调节机制,政府 公共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一方面要通过健全民 主制度、扩大民主权利、发扬民主作风等途径来建设民主政治,另一 方面,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主觉悟。推动行政文 化的制度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行政法律意识制度化. 主要是加强行政法规的教育宣传力度,普及行政法律法规知识,不单 使行政人员养成遵法守法习惯,形成依法行政观念,同时使广大群众 也有相关法律意识,用法的关系来调节政府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实现政府服务观念制度化。将政府所要做到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 服务时限、违诺责任等具体内容以制度化的形式公之于众,接受公众 的监督,在行政操作中促进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意识的增强,同时从 制度上增加公众参与、监督行政管理的途径,实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 量的目的,促使行政监督意识制度化。

  14

  

篇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XX 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对形势下的企业行 政管理落实的措施

  姓 名:

  学 校:

  年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目录

  摘要 ………………………………………………………………………………2 关词 ………………………………………………………………………………2 前言 ………………………………………………………………………………2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3 二、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 三、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5 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5 五、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措施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摘要: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多元化趋向,企业行政管理凸显了许多实质性问题。新形势下, 优化企业人才资源,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行为,建构科学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成为推动现代 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定位、发展、创新

  前言: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行政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针对企业相关事务进行综合管控 的行为。在现代经济运行环境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通过各种 行政管理手段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 保障。本文针对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实践措施,提 出了整改措施。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一)、 在目标上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性质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利用和调配企业的各种 资源,使其发挥效果最大化。其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并全 力为其提供保障服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二)、在管理架构上具有很强的层级性

  对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机构而言,决策层和执行层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层级。在这两个 层级之中,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起到一个对上传企业员工工作成效、意见建议,对下传达企业 决策层意志和思路,从中发挥服务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三)、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需要及时的传达和反馈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 经营活动中的调节意志,并且通过执行——回馈——调整——执行的这样的操作过程,来减 少执行过程的时问滞后。同时,企业行政管理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需要经常进行一些变 革、变通,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跟上企业管理的节奏。

  二、 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行政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各项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的同时,行政管 理工作的改善显得尤为迫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实时推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可 以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一)、 构建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将 ISO9000 科学管理理念和管 理方式引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通过进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对行政工作各关键环节进 行检查和控制,使行政管理工作行政规范化事务处理模式,不仅可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 响,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二)、 行政管理主体范围进一步拓展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服务的,从企业高层管理者到企业行政部门主管, 再到企业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其工作都是围绕着行政管理和服务展开的,而如生产、销售等 业务部门主管则相对较少地承担行政管理的职能。他们认为行政管理是行政部门的事情,本 部门的行政事务只需要直接递交行政部门就可以得到处理,而不需要他们进行协调,这是一 种错误的想法,是强制将管理作用加以区分,对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企业要扭转业务部门 主管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不仅是行政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所有企业管理者 共同努力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将行政管理主体范围进一步拓展,加强行政管理力量的同时提 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 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

  行政管理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事务性工作上,事务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形式,构 建企业行政管理的事务体系,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企业行政管 理的事务体系包括办公室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会议管理、总务后勤管理、企业行政信息系 统管理,等等。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需要重新审视,需要科学定位,需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忙 而不乱、繁而不杂、从容不迫。

  三、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在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 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 利益服务,这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甘当幕后英雄。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 细无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进去,那头成品 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 特别是不能把自身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还必须强化企业行政管理 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社会上许多企业都设有企业管理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职能 往往还保留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管口”和“行政口”二者的职能往往发生重叠和冲突。

  在此情况下,企业管理部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类似“法规处”的作用,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 并无权威;而行政管理部门又被削弱了管理职能,沦为“总务处”。为了避免这种互相重叠 和冲突造成的互相削弱,“行政口”与“企管口”必须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 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

  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一) 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 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 提高效率。

  (二)、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 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 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1.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 力和竞争实力大大加强。为促进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被提出,这不但是当前 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体现为能 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学习。

  3.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地健康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企业在发展中会碰到 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也会存在思想和实际上的一些问题,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企业稳定、 健康发展的因素。同时,企业也需要同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项目和资金。而企 业行政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同政府部们打交道以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通过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各种途径解决企业职工面临的思想和实际困难以及企业的困境,为企业发展取得良好的内部 环境。

  4.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 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 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 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五、新形势下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措施

  (一)、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行为,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机构

  目前,根据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臃肿、人员配置紊乱、管理渠道冗余复杂等问题现象,企 业行政管理应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规范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明确 企业行政机构的职能作用,科学合理的创建企业行政管理系统。

  (二)、健全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法制保障体系

  新形势下,企业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以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 立相应的企业行政监督部门。要充分拓展有效资源,建立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以法律法规为 依托,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措施,提高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优化行政管理人才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整体素质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综合能力较高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行政管理,必须依靠高素 质的行政专业人员进行落实。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创新企业人才机制,引进先进管理技术, 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整体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四)、强化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当今形势下,由于受政府管控和制约,企业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实施过程中并无真正

  权威性,造成了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行政管理冲突现象,因此,必须深化企业改革, 实行政企分开,强化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

  (五)坚持人文务实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行政管理艺术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推动力。人本管理是符合现代 市场规律的一种管理模式,在管理中重视人的智慧、创造力及主导作用,实行综合性、动态 性管理,同时,还要增强企业行政管理手段的艺术适用性,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结束语 总之,企业行政管理是现代企业参与社会化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 体制的运行,推动了企业行政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 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对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①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2010(01).

   ②曹林.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2005(11). ③《浅谈企业行政管理》李赞《今日科苑》2007 ④《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的建构》曹林《现代企业》2005

  内部资料,专业编辑。

  

篇五: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办公室行政工作作为企业众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为了促进企业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实行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本文深入讨论了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和对策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500 字

  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 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下面是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题目】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

  【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 断改变,办公室行政工作作为企业众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直 接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为了促进企业行政工作的顺利开 展,必须实行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本文深入讨论了实现办公室 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思路;对策;精细化

  1、当前行政精细化管理出现的问题

  1.1 管理方式混乱。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比较老旧,不 能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就这些工作而言,仍然存在不少的 管理盲区,按照传统方法努力开展工作,依然不会收到特别理想 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这样便能促 进量化管理,增添管理新方法。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办公行政管理 工作,很难从多种角度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为了推进行政办公 管理流程,可以将行政和业务管理相结合,区别划分作风、考勤、 监督等多种方法,弄清出具体的工作内容。

  1.2 管理观念老旧、管理意识薄弱。为了实现精准化管 理,需要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当管理者具备了这种思想意识, 便能客观、准确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改进处理存在的各种 问题。制定出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出来。就现阶段而言,部分办

   公室缺乏精细化责任意识,也不够重视相关方面的工作,因此现 阶段行政精细化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直接制约着办公行政的管 理水平。

  1.3 管理制度落后。为了顺应办公行政工作的基本要求, 必须完善合适的管理制度,便于办公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 我国企业办公行政工作制度出现了不少问题。部分公司没有将办 公行政工作隔离开来,存在着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这便 很难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各种职能部门划分不明确,不同 的部分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类似的工作,一时之间不知道派给谁做 比较合理。这肯定会影响行政办公的效果,影响其效率。管理制 度因为不够精细、全面,没有考虑到公司的具体要求,可以根据 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各部门制定出不同的管理措施。就管理模 式而言,整个管理制度无序混乱,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全面,没有 完全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实行,为了使工作权责分明、合理有序 地开展,可以实现行政精细化管理制度。

  2、办公行政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思路

  2.1 加强企业的内部宣传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的 发展经营离不开众多部门的共同努力,要想促进企业的进度,各 部门应该及时沟通协调,一旦出现了各种问题,坐下来协商解决 共同商量对策。要实现办公行政部门的精细化管理,不能仅仅依 靠行政部门的努力,应该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出来。不遗留任 何一个环节,将每步工作落实到位。例如:关于如何处理相关文件 资料,一般来说文件的派发、整理保存各种文件资料、办理手续, 仅靠一个办公行政部门是无法完成,这也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合 作。对于办公行政管理工作,一定要仔细规划各项流程,做好所 需资源的规划处理,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提高工作效 益,节省各项不必要的开支。

   2.2 具体细化各项考核指标。现代企业要想发展发展, 办公行政需要坚持精细化原则,具体来说,需要细化各项考核指 标。传统办公管理理念落后,方法手段落后陈旧,操作流程繁复 复杂,完全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要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必须 以细化和量化为准则。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办公室行政工作 沦为打杂,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完全是为业务部门服务的。从 事办公行政工作员工数量不多,但是其工作压力却很大,没有明 确责任制管理,这极大地影响了行政办公的工作效率,给企业运 行遗留了不少隐患。基于此种大环境背景,有必要实行企业办公 行政的精细化管理,方便解决此种问题。积极整理出各项办公工 作,进行逻辑化拆分,这样方便控制具体工作的每个步骤,严格 把控每一环节,防范各种风险和错误的产生。最好站在大局的角 度好好规划一番。实现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可以合理规划各项事务, 将责任落实到人头,有效防范了工作的混乱无章,而且有助于提 高工作效率,避免浪费掉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了推动整个 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其行政 工作能力。便于合理控制整个工作进度,量化考核每一项工作的 完成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参照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工 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3 完善办公室行政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制度。要想加快 办公室行政精细化管理进程,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制定管 理制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本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员工各个人 行为特点,制定出规范化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来会规范办公人 员的行为,加强对办公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在具体执行流程化 管理的过程中,仔细分析手上各项具体的工作内容,严格落实每 项工作任务,认真执行责任制管理制度,仔细制定出每项工作的 具体标准,包括工作时间、质量要求等等。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 法来实现办公室行政的规范化管理,要安排专人及时检查工作进

   度、工作完成的质量,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相关责任人必 须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完成。

  3、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解决措施

  3.1 强化现代精细化管理制度。企业进行办公室行政工 作的精细化管理是有必要的,为了方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一 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建立合适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这样 便能顺利开展行政工作,保证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效果。对于 传统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而言,管理制度比较混乱,处于一种比 较混乱的状态,制度制定也不够合理。任何决定多是由领导直接 决定,也没有征求员工的意见,坐下来讨论针对这个问题应该怎 样解决,拿出最合适的方法出来。管理模式比较集权,这不利于 企业的发展壮大。要想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必须建立健 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细化每一步工作流程,严格核实完成进度, 一定要保证工作质量。表扬那些工作努力的员工,批评那些工作 消极的员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罚款惩罚。严 格遵守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流程,优化公司运营情况。

  3.2 强化员工思想意识,提高具体执行力度。实现办公 室行政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必须不断强化 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现阶段,企业员工工作热情有 待提高,存在着偷懒懈怠等行为,针对这种现象,企业更应该引 导员工树立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引导员工严格遵 守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规定,满足企业的发展经营。在实施精 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员工明确自身工作任务和质量标 准,企业也应该及时观察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关心员工需求, 这样员工便会严格约束自己行为,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员工 只有思想认知跟上来了,其便于全面推进办公室行政工作。

   3.3 提高相关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为了细分办 公室行政精细化管理步骤,必须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因此需要提 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将各种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这需 要工作人员强化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 才能跟上整个工作的进度。对于企业而言,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因此可以聘请一部分管理人才,专门强化管理水平。及时鼓励那 些业务能力较差的运功,强化他们的业务训练,根据具体职能部 门的工作内容,采取各种不同的培训方法,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作为员工也应该定期思考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转变工作作 风,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4、总结

  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 挑战。办公室行政工作作为一个重点内容,为了提高企业工作效 率,可以实行精细化管理方法,作为员工,应该严格遵守各种规 章制度,努力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实 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欣.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

  [2]吕锐.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3)

  [3]刘秋澄.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9)

  [4]陈亚娥.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4)

  

篇六: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题 目:浅谈绩效工资在酒店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学 校: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3

  二、绩效工资的意涵与特征………………………………………………

  三、绩效工资的优缺点…………………………………………………………… 5

  (一)优点 …………………………………………………………………… 5

  (二)缺点 …………………………………………………………………… 5

  四、酒店决策层在建立绩效管理系统时应该包括五个内容………………………6

  五、酒店在经营管理中如何应用绩效工资管理……………………………

  六、酒店在利用绩效工资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8

  七、结论………………………………………………………………………… 10

   浅谈绩效工资在酒店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全球化的市场 为中国酒店带来了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机遇与挑战要求中国酒店 的经营者们更加关注战略的落地,也就是战略执行的有效实施。

  其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用人激励机制——绩效工资作为一种新型激励创 新制度,为许多理论者和实践者所推崇。绩效工资是指依据个人或组织工作绩效, 在对个人或组织工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而发放工资的一种工资制度。

  在绩效工资制下,整个组织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对员工实绩的奖励上。人力资 源与绩效工资的有机结合势必将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酒店在运用绩效 工资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围绕酒店实现可持续发展,绩效工资在酒店管理中是 如何取长补短.

  【关键词】酒店,业绩考核,风险防控,考核工作,资本成本,考核制度,价值创造

   一、 引言

  绩效工资这个概念并不是新东西.20 世纪初期,上海滩的码头搬运工人 是根据他们搬运的数量而领薪水的。在十八世纪的美国,农场中采摘橄榄 的工人的收入是根据其采摘的橄榄的数量发放的。在现在社会里,绩效工 资、奖金这个词是广义的,提成,奖金通常也包括在内。

  大量的管理实践表明:酒店经营失败的原因并非在于战略规划的优劣, 多数归结于糟糕的战略执行。当今流行的战略执行工具生于市场经济发达 的西方欧美国家,实践证明也能够帮助酒店取得突破性的业绩。由于中国 酒店有着不同于西方酒店的文化背景,对于西方管理工具的运用,必须充 分考虑到中国酒店独特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很多的中国酒店的战略执行存 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有的公司其战略无法落地,公司仅罗列了各种目标, 却并没有任何措施、行动方案及预算的支持;有的酒店在实施战略绩效管理 时,仅由人力资源部门来推动实施,公司高层没有参与,导致推行过程举 步维艰,最后不得不放弃;有的酒店在实施绩效考核时,抓不住重点的考核 指标,仅仅从员工岗位的职责来推到考核指标,体现不出酒店对业绩的关 注和对员工行为的牵引;有的酒店在实施战略绩效管理时,忽视了基层员 工的参与,上下级之间沟通的不足造成绩效管理遭遇抵触;有的公司将绩 效回报仅仅作为奖金分配与职位晋升的手段,激励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员 工的多层次需求;有的酒店则过分关注财务性业绩而忽视非财务性业绩, 仅仅关注投资人的利益,忽略了客户、员工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终导 致酒店业绩的下降;有的酒店则将绩效考核当成绩效管理,缺少绩效计划、 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回报等的系统管理过程,变成了为考核而考核, 导致绩效管理无法形成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支撑。

  当前中国酒店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构建适合公司内外部经营 环境的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战略规划与绩效管理系统之 间有效地对接,解决中国酒店战略执行落地的问题。

  高薪能够吸引并留住有才华、能吃苦且具备专业技能的员工。但合理的薪酬 不应与巨额奖金混为一谈。认同经济学认为,绩效工资的做法昭示了不信任的存 在。它告诉员工,雇主不相信他们会做正确的事.实际上,激励措施必须得法才 能奏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关于奖金和股票期权的神奇法则。若不辅以 良好的规划,激励机制决不会奏效。)

  认同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工作和酬劳的新思路。动机不应是操纵系 统,而是去履行职责:比如驾驶飞机、突袭海滩、挺身救火等等。在金融业,这 就是所谓受托责任。它是一种义务,一种服务客户、为机构谋求更大利益的义务。

   在当今竞争激烈是市场体系下,酒店面对着各种挑战,既有一些有利条 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 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引导酒店进一步业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发展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酒店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围绕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继续在“抓改革、调结构、提质量、控风险、增实力”上狠下功夫,充分发 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实现价值创造的新飞跃。

  二、绩效工资的意涵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 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 以酒店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 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由四部 分组成:基本工资,年龄工资,岗位工资,奖励工资.

  用马克思的三种劳动论来说,绩效工资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第三种劳动即凝固 劳动来支付工资,是典型的以成果论英雄,以实际的、最终的劳动成果确定员工 薪酬的工资制度.主要有计件工资制、佣金制等形式。绩效工资从本义上说,应是 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但在实践中,由于绩效的定量不易操作,所以除了计 件工资和佣金制外,更多是指依据雇员绩效而增发的奖励性工资。

  绩效工资制 度的前身是计件工资,但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资与产品数量挂钩的工资形式, 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资标准和管理程序基础上的工资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将雇 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业绩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 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包括雇员对酒店其他贡献。酒店支付 给雇员的业绩工资虽然也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几项主要内容,但各自之 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根据美国 1991 年《财富》杂志对 500 家公司的排名,35%的酒店实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工资制度,而在 10 年以前, 仅有 7%的酒店实行这种办法。

  绩效工资制可以提高工作绩效,若使它能更好发挥作用,雇主必须确信能有 效地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传统的绩效工资制通常是个人绩效,对员工绩效增加 认可的形式通常是在每年规定的时间内提高基本薪资。

  绩效工资的特征

  与传统工资制相比,绩效工资制的主要特点;一是有利于雇员工资与可量化 的业绩挂钩,将激励机制融于酒店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之中;二是有利于工资 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提高酒店效率和节省工资成本;三是有利于突出团队精神和 酒店形象,增大激励力度和雇员的凝聚力。

  它的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业绩是一个综合的概

   念,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包括雇 员对酒店其他贡献.酒店支付给雇员的业绩工资虽然也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 利等几项主要内容,但各自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体现了 绩效工资的综合性特征。

  绩效工资体系的不完善之处和负面影响主要是:容易导致对绩优者的奖励有 方,对绩劣者约束欠缺的现象,而且在对绩效优者奖励幅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 造成一些雇员瞒报业绩的行为,因此,对雇员业绩的准确评估和有效监督是绩效 工资实施的关键。

  三、绩效工资的优缺点

  (一)、绩效工资对酒店的优点 1.将个人的收入同其本人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会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效 益,同时又不增加酒店的固定成本. 2.严格的、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公司不断改进员工的 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绩效。

  3.这种方法使绩效好的员工得到了奖励,同时也能获取、保留绩效好的员工。

  4。当不景气的时候,虽然没有奖金了,但是由于工资成本较低,公司也可 以不炒人、少炒人,让员工有安全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当经济复苏时,公司 也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二)、绩效工资对酒店的缺点 1.绩效工资鼓励员工之间的竞争,破坏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团队精神。员工之 间会封锁信息,保守经验,甚至可能会争夺客户。对那些一定需要团队合作才能 有好的产出的酒店,这种方法就不适用。

  2。绩效工资鼓励员工追求高绩效。如果员工的绩效同组织(部门、公司)的 利益不一致,就可能发生个人绩效提高,组织的绩效反而降低的情况,这时候这 种方法就失去了价值。例如,销售员为了达成交易,可能会对客户做出很多免费 服务承诺,公司为了兑现承诺可能会投入很高的成本。

  3.员工可能为了追求高绩效而损害客户的利益。例如,保险公司的业务员, 为了达成交易过度夸大保单价值。当被客户识破后,有可能会要求退保,同时, 保户也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不信任。再如医生为了增加效益,可能会给病人开高额 药方,做不必要的昂贵检查.这种做法有违医院的宗旨,同时也会损害医院的形 象。

  4.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绩效工资是由单位领导发放,而还会使单位领导的 权力更大,从而很可能导致单位领导更为严重的腐败行为.

   四、酒店决策层在建立绩效管理系统时应该包括五个内容:

  一是明确公司战略.主要包括酒店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公司战略、业 务战略、职能战略以及战略环境扫描等内容.明确公司战略主要是为下一步能够 制定出对公司战略形成有效支撑的绩效管理系统,牵引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始终 围绕着战略来展开,从而建立起战略中心型组织。

  二是建立绩效管理系统,落实责任机制。绩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战略 KPI 等 绩效考核内容的设计,以及绩效管理运作中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 效回报等四个环节,即酒店依据战略绩效管理制度对上一个业绩循环周期进行定 期评估,对管理层和各岗位责任人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的职业发 展、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跟薪酬福利等激励机制相挂钩

  三是保持组织协同,包括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是指公司目标、 部门目标、岗位目标要保持纵向一致,强调指标的纵向分解、即上下级之间的沟 通与协同;横向协同主要是指跨部门的目标通过流程的横向分解,强调指标的横 向分解、即平行部门或者平行岗位之间的沟通与协同

  四是根据组织业绩目标与员工岗位业绩目标,建立任职资格系统与能力素质 模型,提高组织和员工的战略执行能力

  五是培育支持绩效管理的酒店文化,特别需要做好始终贯穿绩效管理系统四 个环节都必不可少的绩效辅导与绩效沟通两项工作,做好这两项工作,需要加强 酒店中高层主管的领导力。

  五、酒店在经营管理中如何应用绩效工资管理

  绩效工资对于酒店的意义由于员工的绩效的不同而导致其工资收入的不 同的工资制度.是每一年都有的浮动薪酬.,但不是永久增加的固定薪酬。

  绩效工资不是局限于流水线工人,可以使用于任何公司的任何岗位,包括 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等。其目的是找出和奖赏绩效好的员工 并 且 鼓 励 每 一 个 人 都 更 加 努 力 , 以 更 好 的 方 法 去 工 作 。

  绩效工资无疑是个单 位活力的“兴奋剂”。只有真正调动单位上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各个员工的潜 能,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当然,绩效工资改革考核办法的公平性会直接影响 到社会服务水准,要制定一个公平和公正的考核和评估办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 主、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整个政策的执行置于公正、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中.

  那么如何完善绩效工资? (1).必须有精确测量业绩的方法和手段;

  (2)。至少从理论上能证明所采取的绩效工资方案将对员工产生举足轻重 的影响;

  (3).必须清晰地表述绩效工资与工资间的函数关系; ( 4)。

  对 绩 优 员 工 能 提 供 改 善 和 提 升 的 机 会 .

   在酒店管理中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应坚持“按劳分配、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严格程序,强化监督。

  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由当地规范的津补贴和上年 度十二月份基本工资及保留的活工资组成,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 核定后下达到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 求进行分配。

  完善分配程序。一是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个工作人员的 切 身 利 益 , 必 须 广 泛征求工作人员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方案时,要 将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各岗位职责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并提到职代会上反复讨 论、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出“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完善的考核细则;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此外,方案的制定 必须考虑离退休人员的利益,离退休人员应参照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标准执行.二 是严格考核。方案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加强内部考核,抓好责任追究,公平兑现奖 惩;要成立考核领导小组进行严格考核;要及时公开考核制度、考核办法、考核 结果、运作程序等;要按月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打分,兑现绩效工资;要认真分 析考核方案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案有缺陷的要及时讨论修正。另外,还要 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和解释工作,从思想上进行疏导,化解局部矛盾,保证 绩效考核的正常运行.

  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规范审批程序。各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方案必须经职代 会通过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报人事财政部门备案。人事、财政部门根据当 地经济发展和总体工资水平核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最后根据考核情况予以公 示和兑现个人的绩效工资。二是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检查、 审核、监督力度,对违纪违规现象及时纠正。三是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立意见 箱和意见簿、聘请社会监督员等形式接受社会监督,并经常召开座谈会,听取单 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修改方案中不合理成份的地方,保证事业单 位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合理。

  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注意问题: (一)、对酒店盈亏平衡负责,即有业绩底线要求,达成业绩底线方可享有 全额底薪,达不成业绩底线则只能拿部分底薪(最低不低于底薪的一半),一般取 底薪的 50%。业绩底线一般指酒店的量本利分析得出的盈亏平衡点。

  (二)、总经理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奖励和接待费用支配权,该比例与总业绩 挂钩 (三)、高管拿业绩提成,提成比例可根据不同的业绩额度向上增长; (四)、代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可以拿分红,工作绩效表现优良,在 职期限达到一定时间的甚至可获得注册股.

   六、酒店在利用绩效工资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要引导酒店更加注重资本使用效率,提高发展质量. 经过改革开放 3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前列,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国资委成立以来,很多酒店 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还不平衡,一些酒店内在发展能力提升还不够快,发展 方式还比较粗放,效益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酒店过分追求规模扩张,低效 资本占用过多,资本使用效率不高.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际上一些大酒店 相继破产或陷入困境,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过度扩张,盲目并购,大量资本 投资于低效领域。我们要以此为戒。在今后发展中,如何引导酒店既量力而行又 尽力而为,既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又注重资本回报和发展质量,是业绩考核工作 面临的新挑战。

  围绕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酒店要牢固树立资本成本意识,不仅要重视生产经 营成本,更要考虑资本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保证为出资人提供 更多的回报。要高度重视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不 盲目追求产能、产量和市场份额。要严守纪律,切实做到“自身不能掌控的高风 险领域坚决不投,损毁股东价值的项目坚决不上". (二)、要引导酒店更加注重做强主业,调整优化结构。

  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一个显著变 化是,下大力气剥离非主业资产、清理低效资产、出售非核心业务,不断加大结构 调整和产业升级力度。经过调整,巩固了原有的技术、管理优势,进一步增强了 主业竞争力。如何引导酒店做强主业,加大调整力度,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是业绩考核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围绕做强主业和实现主业收益最大化,要着力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紧 紧抓住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重大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 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推动资金、技 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等价值链的高端集中. 第二,按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要求和国资委确定的主业,严控投资方向, 专注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强化投资项目的经济增加值考核,防止过度扩 张。第三,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加快清 理非主业和低效资产,力争取得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突破. (三)、要引导酒店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消费和投资仍比较疲软,国际资本市场还 不稳定,大量热钱从发达国家流出,新的资产泡沫和投资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 再次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许多国家迫于经济衰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压力,纷纷 出台保护措施,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经济运行中新老矛盾相互交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同时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 节奏、重点作出有针对性的微调.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酒店密切跟踪市场和政 策的变化,及时做好风险防范,是业绩考核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做好风险防范是取得酒店良好业绩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当前要着重抓好以 下三点:第一,要牢固树立超前的防范意识,居安思危,坚持稳健经营,经得住短期 利益的诱惑,尤其是要慎重进入股市、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 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第二,要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针对酒店发展中的薄 弱环节和管理难点,优化考核指标设计,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实施动态调 整,持续改进。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资金预算控制,从严控制资产负债水 平,严格管控现金流量,努力降低经营风险。第三,要有效规避“走出去”带来 的风险。充分搞好市场论证和需求调查,加强对境外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 境和财务、税收、审计制度等风险因素的评估,把各类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四)、要引导酒店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伤害,一批酒店被淘汰出局,但许多 酒店反应灵敏,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优化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提升技 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削减成本,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浴火重生的跨国集 团不仅巩固了传统竞争优势,而且还通过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形成 了新的竞争优势.如何让酒店适应当前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业绩考核工作 面临的新挑战。

  围绕引导酒店实现可持续发展,业绩考核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加 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考核。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动态,集中优势力量,加大关键领域 和占领未来制高点的研发投入,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提高研发效 率.第二,要加强成本考核。低成本是我国酒店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比较优势. 面对跨国公司大幅度削减成本的局面,酒店要有紧迫感.要强化成本的全过程管 理,降低采购费用,优化原材料使用,改进工艺和管理流程,降低管理费用,确 保成本竞争优势。需要注意的是,降低成本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以牺牲长期 竞争力为代价,关系到酒店长期发展的项目支出不能轻易减少。第三,要加强节 能减排考核.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减少 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尽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清洁发展方式。

  酒店要把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作为应对后危机时代新挑战的一个重要 举措,不断强化价值创造导向,为酒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引

   导。做好经济增加值考核工作,关键是要做到:准确把握“三个导向”,突出抓 好“四项重点”,用好用足“四条政策”。

  “三个导向"是:第一,突出酒店的资本属性,引导酒店增强价值创造能力, 提升资本回报水平。第二,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引导酒店做强主业、控制风险、 优化结构。第三,突出可持续发展,引导酒店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更加重视战略 投资,更加重视长远回报.

  “四项重点”是:第一,提升现有资本使用效率,优化管理流程,改善产品 结构,减少存货和应收账款。第二,抓紧处置不良资产,不属于酒店核心主业、 长期回报过低的业务,坚决压缩,及时退出.第三,提高投资质量,把是否创造价 值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标准,确保所有项目投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投资收益大 于投资风险。第四,优化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降低资本成本。要将价 值管理融入酒店发展全过程,抓住价值驱动的关键因素,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四条政策”是:第一,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对研究开发费用视同利润来计算 考核得分。第二,鼓励为获取战略资源进行的风险投入,对酒店投入较大的勘探 费用,按一定比例视同研究开发费用.第三,鼓励可持续发展投入,对符合主业的 在建工程,从资本成本中予以扣除。第四,限制非主业投资,对非经常性收益按 减半计算.这些政策,对于提升酒店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重要 的促进作用.酒店要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制定配套办法,完善考核制度,确保政策 充分发挥效用。

  七、结论

  我国酒店在薪酬管理方面不规范与不科学之处,已严重阻碍了酒店的发展壮 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薪酬管理是酒店吸引和激励员工最有效、最直接 的管理手段。酒店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尽快建立适合本酒店发展阶段的科学有效 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实现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目标,并最终为酒店的战略 目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作者: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求是》。国资委

  【2】 作者:王小刚《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 【3】 作者:黄梅 唐德祥《效率工资的博弈思想及其制度安排》 【4】 作者:苏慧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潜力发掘与绩效工资的实践初探》

  

篇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 篇

  Model thesis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第1页共9页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 篇

  前言: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 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 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本文档根据论文格式内容要求和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 Word 打开,按住键盘

  Ctrl 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 1: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篇章 2: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格式文档

  篇章 1: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是从利益法学的理念出发来研究法的利益基础的。

  从利益法学角度出发,法律的任务是维护特定利益的。历史上 公法在利益选择方面是维护公共利益。但伴随着时代的呼唤, 现代公法也必须维护好私人利益,其利益基础应当是公共利益 与私人利益的并立与整合。

  第2页共9页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一、传统理论认为公法的利益基础是公共利益

  一般认为,公法的概念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创的, 本文是从利益说出发的。利益说认为,凡是以维护国家或社会 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属于公法,而以维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 属于私法。最早进行公法与私法划分的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乌尔比安指出:公法“有关罗马国家的 稳定”,私法“涉及个人福利”,“公法见之于宗教事务、宗教 机构和国家管理机构之中”。

  (一)公法的产生。

  公法是如何产生的?笔者认为公法是在与私法的分立后才 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法律学科,这就要追溯到公私法划 分之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产生之初是以公权力的出现 为标志的。国家产生之初,属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时代,公权力 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它无所不管,各种社会关系混同在一起并 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权力性,反映到法律上自然是“诸法合一” 并体现国家法的性质, 它必然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后 来,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开始出现了公权力少干预或不干预、 私人自主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私域”,即开始产生了商品交 换的“私域”与政治管理的“公域”的分野。伴随“私域”与 “公域”的分野,分别以调整二者所处领域纠纷为己任的公法

  第3页共9页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与私法也从“诸法合一”中分立出来。而“私域”里充斥着私 人利益,“公域”里充斥着公共利益,进而可以推出公法产生之 初的利益基础是公共利益。

  (二)公共利益的界定。

  何为公共利益?历史上庞德曾对利益分类做过细致的研究, 构筑起了一个社会利益体系。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 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 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它包括人格利 益、家庭关系利益和物质利益三类。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 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 望;它包括国家作为法人的利益和国家作为社会利益扞卫者的 利益两类。所以,这一体系基本上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二 元划分,但同时突出了国家自身的利益主体地位,不将国家利益 和社会利益等同。据此我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从政治组织生 活或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或社会的名义提出的主张、 要求与愿望,它是与个人利益相对的,包括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

  在传统公法学说中,权力主体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可以采取一切 措施甚至包括可能侵害个人利益的措施来实现,为公的利益永 远优先于为私的利益。这时期的公法较之私法发达,公权力较 之私权利更强。例如在我国《物权法》等民事私法立法之前,

  第4页共9页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国家公权力机关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可以采取任何措施 来限制甚至是剥夺个****利的行使以达到所谓的维护公共利益 之目的,私人利益在公共利益面前始终是第二位的。当前我们 正在建设公平合理的和谐社会,故上述传统公法学说越来越难 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二、现代公法的利益基础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完 善,“对私益的保护”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呼声,因为只有更好地 维护个人利益,市场参与主体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市场活 动,市场经济才能有活力与继续发展,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与进 步,所以我们要维护好私人利益。

  为什么公法要对私益进行维护?其一,私益是公益的渊源 之水。公益,即公共利益,主要是由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组成的, 其所强调的是一个整体范畴。然而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下:这个 整体是怎么组成的?可以肯定的是,它天生不是个空洞的整体, 它是由众多个体组合而成的,其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这个个 体就是私人利益,当然公共利益不是私人利益的简单组合。此 处所阐述的本意是指在维护所谓公共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私人 利益,应当对二者都进行维护,虽然有轻重之分。不能不顾及私 人利益而以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任意活动,这样最后的结

  第5页共9页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果往往是维护了少数个别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维 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必然会侵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资源(利 益表现形式)的有限性。

  其二,公法能更有力地维护私益。因为,“法的产生、内 容、本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对利益的配置和固化 的结果。”同理,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公法的制定、实 施和救济。利益转化为法律利益、进而实现法律利益的过程, 主要就是国家对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实行调节和处理的过 程。国家掌握着公权力,其可以运用公法中手段对私益进行保 护,而且公法较之私法对私益的保护更有力。

  篇章 2: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格式文档【按住 Ctrl 键点此返回目录】

  一、传统理论认为公法的利益基础是公共利益

  一般认为,公法的概念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创 的,本文是从利益说出发的。利益说认为,凡是以维护国家或 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属于公法,而以维护私人利益为目的 的法属于私法。最早进行公法与私法划分的古罗马法学家乌尔 比安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乌尔比安指出:公法“有关罗马国 家的稳定”,私法“涉及个人福利”,“公法见之于宗教事务、 宗教机构和国家管理机构之中”。

  

推荐访问:范本 行政管理 高校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