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自我评价 >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9篇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9篇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1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让我深深的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一、高尚师德是成就教育事业的基石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二、提高专业技能是教师工作质量的必备条件

学高为师,学是师之骨。我们常问: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高师能的人。

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者不是一个盲目的学习者,知识传播渠道和信息量的剧增,使教师受到来自四面八方信息的“狂轰滥炸”。一个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具有批判性和选择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

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不是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2

乘风破浪 向“蓝色”战略进发

近日,与“浪”有关的词汇颇多,不管是哔哩哔哩网站上引发社会热议的对青年一代的“后浪”称呼,还是引爆收视“燃点”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让人们感受到这股迎面而来的“浪”的威力如此之大,恰如海浪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对于真实的“浪”而言,我国在这方面也颇具优势和发言权。海洋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亟需“乘风破浪”,向海洋深处、向“蓝色”战略进发,这对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价值。

让“蓝色”信念照亮“乘风破浪”之路。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行、照亮远方之路的“灯塔”,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能帮助我们驱散漫漫长夜的恐惧,不再迷茫彷徨。要开发好、利用好“蓝色”战略,我们也需要厚植蓝色信念,为推进向海洋深处进发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也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倘若没有下定久久为功的信念与决心,鼓起“乘风破浪”的勇气,持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韧劲,则会对眼前的茫茫大海“望洋兴叹”“望而却步”,无法向“蓝色”战略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让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国所用、为民造福。

让“创新”引擎激活“乘风破浪”之舵。轮船的扬帆远航离不开船舵的明确坐标、指引方向,要做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领航者”“掌舵人”,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进而为向“蓝色”战略持续进发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占据海洋科研“高地”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唯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以创新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法宝,通过加强与他国之间的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海洋研发基地、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才能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海洋这一宝贵资源,切实激活“乘风破浪”之舵,对标世界一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释放创新潜能,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实现全面发展。

让“铁军”牢固守好“乘风破浪”之石。身处茫茫海洋之中,要时刻提防潜藏的危险,也要时刻守好“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避免在大风大浪中倾覆。要向“蓝色”战略进发,则需要锻造出色的“蓝色”力量,建设一支守好“乘风破浪”之石的人民海军,守好海域国门,让祖国的海岸防线安稳可守、固若金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加强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使其肩负起强大现代化海洋之师的历史重任,方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绘就新时代海洋强国的“路线图”,乘风破浪、无畏艰险,一心向着“蓝色”战略进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3

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培育“科学精英”,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至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求不来、换不来,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培养具有前端思维、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善于凝聚力量、敢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科学精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技创新活力“百舸争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工作者是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力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党和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持续让创新的激情扑面而来,激荡着祖国坚定向前的信心。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全面支持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用死板制度约束其研究活动,用行动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争当“觅新机开新局”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促进创新活力“百舸争流”。

坚持“科学态度”,让科技创新生态“砥柱中流”。创新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了解,充分增加了人们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主体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引领社会攻坚克难、共克时艰。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态度”,主动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提升“六稳”“六保”的质量效果。要主动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4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礼貌继往开来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现代社会的主人翁,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也是很大的。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这项工作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教师工作既有着传统性、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

教师要学习历史沉淀的知识,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生个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付之于实践中。我经过暑期的师德师风学习中,体会到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种主角:

一、博物学家

教师要有精深的本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中国一向就很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师范大学按学科来分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教师有了宽厚的知识,才能透彻的理解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准确的教授教材。同时,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渊博的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教师不但要有本专业精神而博大的知识,还应有更为广泛的文化修养,这是因为,各学科的知识联系日益紧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不再有鲜明或者绝对的界限。很多时候,缺乏一方面的知识会限制另一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比如,物理知识的缺乏就会限制语文或外语教师对科普文章的理解。

其次,教育的对象也不再是过去的“单纯”“天真”的年轻一代,他们经过现代化的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知识,他们往往能提出许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而这时若教师的知识较为狭窄,就会有碍于其“高大”形象的树立。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所以教师还应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拓展自我的知识面。

二、心理学家和艺术家

有人认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越丰富,越全面,越系统,专业素养就越高,教学就越好。这其实是另一种对教师工作的较狭隘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教师,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对专业知识的精深的了解令人叹为观止,但可能这样的教师却并不受学生的欢迎,经常是,教师只管自我授课,学生只管自我玩乐。

这是为何?因为这一类教师无法将自我所掌握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形象地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仅有这样才能构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必须的教育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的知识,具有将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本事。

北京师范大学最新的改革一“4+2”就充分研究到了这一点,所谓“4+2”就是4年本科专业知识教育加2年的教育管理的学习。这样,既巩固了专业的知识,同时又学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及教育艺术等必不可少的知识。

因为教师并不是被动理解和贮存他人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创造主体;真正制约影响教师行为的不是外显的理论,明确的知识,外显的理论和明确的知识仅有内化为教师的信念时,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外界他人或古人的研究成果仅有与特定的教育情景相吻合,进而发展成具体的教育学策略时,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起作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个体的理解力,领悟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新世纪要想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悟性,表现力和创造性。有教育知识而无表达本事的教师在新世纪中只能是不合格的教师。

三、实践者和研究者

这种科研本事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本事,研究和处理教材的本事,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本事,组织管理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等等。教师作为研究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教材的不断观察,思考和研究,构成具有自我独特思想和特色的理论,这种从实践中来的理论能很好地对今后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供给很好的指导作用。

简言之,教师的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服务。所以,教师同时扮演者实践者和理论者这两种主角,在扮演“研究员”这一主角时要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倾向,应牢记一条原则,教师的研究行为的一个优越性和目的就是为实践服务。所以,新世纪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要努力成为具有实践基础的教育家。

四、哲学家

大部分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反思,但是不够的,反思要成为教师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资料,要成为一种习惯。反思的资料是很宽泛的,包括:对他人的教学的反思,从中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要与自身的教学相比较,扬长避短。

这一点对刚踏进教师这一行业的新教师而言,更为重要;要从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手段上进行反思,要思考怎样限度地将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反思教学理论和道德,教学目标和价值,使教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方面的职责和义务,此刻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育人”这一职责。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要学生学会做人比单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在此,还要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要反思教学所依靠的社会背景,因为有时候,同一知识点在不一样的背景下,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仅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过程更为有效,更为准确,更为全面地反思。相信教师仅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不断取得提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师形象的出现,新时代的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也承受着比前辈更大的压力。他们要同时成为博物学家,艺术家,研究者及哲学家,同时要发挥自我的强项,构成自身的教学的特点。

所以,他们必须融入这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中,时刻以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观念武装自我,仅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受家长欢迎、受社会尊重的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5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祖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师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衰的关键。要办好教育,就必须造就一支事业心强、工作作风扎实、师德优、业务精、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面对新时代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师德教育的学习,我有几点感触:

一、爱心是根本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满天下”。_教师从教六十年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__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_老师也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在教学中,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充分信任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当然,这也不是说爱学生不是一味的迁就、放纵学生。在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并加以启发。对违纪的同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办事。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

随着摄像机、传真机、计算机、投影仪等高科技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传统的单向、传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知识范围日益扩大。教学模式已起了质的变化,我们老师要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新形势的教学下,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师生互动,把原来传统式的“教”转变为“导”,推动新课改的健康发展。

三、要有恒心

所谓恒心,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为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在金钱物质的引诱下,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抛教下海,图谋个人的所谓发展;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业只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位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等等;这些人满脑子的个人私利,没有将教育这一职业为高尚的事业,这些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职业理想信念动摇,情感淡漠,谈不上有好的师德师风。

四、立足本职,教书育人

我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刻苦钻研,并做到精益求精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师德责任感的体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技巧、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生集体中的威信。教育是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

所以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用行动诠释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6

@党员干部 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

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支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精神是第一指导思想。无论何种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精神这个强大的武器来推陈出新,甚至反败为胜。身为党员干部的你,该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创新“土壤”。展望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研制开发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国自己设计的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的进步、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和杂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铁列车、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经历着“破土而出”的苦痛,这一切都根植于创新“土壤”,只有将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积薄发,才能实现科技兴国之宏愿。

其次,要用好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每一次的科技创新成就,都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和呕心沥血。倾听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奋斗宣言,不乏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宣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慧眼识才、诚意爱才、大胆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才能凝聚为圆梦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营造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进局面。

再次,要弘扬“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亿万人心,打赢防疫抗疫攻坚战成为各界最重要的任务,而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中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过程中,教育、办公、医疗、信息共享、金融、城市政务等8大领域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更是体现了3大标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应用尽用。当前,疫情席卷全球,将加速国际格局变革,各种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需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强我们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科技兴国为首要目标,用制度把科技创新固定下来、用机制把科技创新坚持下去,推动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有利武器!

如何理解科技托起强国梦的科技创新精神主题论文范文二

@年轻干部 立“鲲龙”志做破浪人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年轻干部身处干事创业第一线,更要多立“鲲龙”志,保持信心不灭、钻研不缺、激情不减,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坚持目标导向,信念不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项目研制的节奏,使得海上首飞颇为不易。“不成功提头来见”,正是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总设计师黄领才和他的研发团队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年轻干部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勇担当、敢担当、善担当,主动接受“东西南北风”的“千锤万击”,练就一身“我自岿然不动”的“硬本领”。

坚持问题导向,钻研不缺。“纸上得来终觉浅”,截至目前,AG600飞机已完成360余小时的科研试飞,研制团队积累和获取了大量飞行试验数据,对飞机气、水动融合等关键设计理论、设计方法、验证方法进行了修正完善,进一步突破了水陆两栖飞机设计关键技术。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更要积极投身基层一线,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自我,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坚持结果导向,激情不减。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要深入学业务、持续练本领,努力增强履行职责的底气、融入实践的地气、激情干事的士气,敢于“走快一点、走直一点、走远一点”,砥砺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年轻干部作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朝气担当”,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当有“鲲龙”之志,乘风破浪、担当作为,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7

乘风破浪 向“蓝色”战略进发

近日,与“浪”有关的词汇颇多,不管是哔哩哔哩网站上引发社会热议的对青年一代的“后浪”称呼,还是引爆收视“燃点”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让人们感受到这股迎面而来的“浪”的威力如此之大,恰如海浪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对于真实的“浪”而言,我国在这方面也颇具优势和发言权。海洋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亟需“乘风破浪”,向海洋深处、向“蓝色”战略进发,这对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价值。

让“蓝色”信念照亮“乘风破浪”之路。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行、照亮远方之路的“灯塔”,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能帮助我们驱散漫漫长夜的恐惧,不再迷茫彷徨。要开发好、利用好“蓝色”战略,我们也需要厚植蓝色信念,为推进向海洋深处进发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也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倘若没有下定久久为功的信念与决心,鼓起“乘风破浪”的勇气,持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韧劲,则会对眼前的茫茫大海“望洋兴叹”“望而却步”,无法向“蓝色”战略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让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国所用、为民造福。

让“创新”引擎激活“乘风破浪”之舵。轮船的扬帆远航离不开船舵的明确坐标、指引方向,要做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领航者”“掌舵人”,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进而为向“蓝色”战略持续进发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占据海洋科研“高地”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唯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以创新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法宝,通过加强与他国之间的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海洋研发基地、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才能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海洋这一宝贵资源,切实激活“乘风破浪”之舵,对标世界一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释放创新潜能,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实现全面发展。

让“铁军”牢固守好“乘风破浪”之石。身处茫茫海洋之中,要时刻提防潜藏的危险,也要时刻守好“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避免在大风大浪中倾覆。要向“蓝色”战略进发,则需要锻造出色的“蓝色”力量,建设一支守好“乘风破浪”之石的人民海军,守好海域国门,让祖国的海岸防线安稳可守、固若金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加强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使其肩负起强大现代化海洋之师的历史重任,方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绘就新时代海洋强国的“路线图”,乘风破浪、无畏艰险,一心向着“蓝色”战略进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8

@党员干部 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

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支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精神是第一指导思想。无论何种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精神这个强大的武器来推陈出新,甚至反败为胜。身为党员干部的你,该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创新“土壤”。展望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研制开发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国自己设计的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的进步、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和杂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铁列车、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经历着“破土而出”的苦痛,这一切都根植于创新“土壤”,只有将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积薄发,才能实现科技兴国之宏愿。

其次,要用好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每一次的科技创新成就,都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和呕心沥血。倾听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奋斗宣言,不乏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宣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慧眼识才、诚意爱才、大胆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才能凝聚为圆梦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营造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进局面。

再次,要弘扬“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亿万人心,打赢防疫抗疫攻坚战成为各界最重要的任务,而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中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过程中,教育、办公、医疗、信息共享、金融、城市政务等8大领域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更是体现了3大标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应用尽用。当前,疫情席卷全球,将加速国际格局变革,各种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需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强我们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科技兴国为首要目标,用制度把科技创新固定下来、用机制把科技创新坚持下去,推动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有利武器!

如何理解科技托起强国梦的科技创新精神主题论文范文二

@年轻干部 立“鲲龙”志做破浪人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年轻干部身处干事创业第一线,更要多立“鲲龙”志,保持信心不灭、钻研不缺、激情不减,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坚持目标导向,信念不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项目研制的节奏,使得海上首飞颇为不易。“不成功提头来见”,正是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总设计师黄领才和他的研发团队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年轻干部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勇担当、敢担当、善担当,主动接受“东西南北风”的“千锤万击”,练就一身“我自岿然不动”的“硬本领”。

坚持问题导向,钻研不缺。“纸上得来终觉浅”,截至目前,AG600飞机已完成360余小时的科研试飞,研制团队积累和获取了大量飞行试验数据,对飞机气、水动融合等关键设计理论、设计方法、验证方法进行了修正完善,进一步突破了水陆两栖飞机设计关键技术。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更要积极投身基层一线,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自我,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坚持结果导向,激情不减。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要深入学业务、持续练本领,努力增强履行职责的底气、融入实践的地气、激情干事的士气,敢于“走快一点、走直一点、走远一点”,砥砺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年轻干部作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朝气担当”,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当有“鲲龙”之志,乘风破浪、担当作为,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理解自我革命篇9

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培育“科学精英”,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至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求不来、换不来,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培养具有前端思维、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善于凝聚力量、敢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科学精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技创新活力“百舸争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工作者是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力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党和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持续让创新的激情扑面而来,激荡着祖国坚定向前的信心。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全面支持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用死板制度约束其研究活动,用行动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争当“觅新机开新局”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促进创新活力“百舸争流”。

坚持“科学态度”,让科技创新生态“砥柱中流”。创新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了解,充分增加了人们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主体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引领社会攻坚克难、共克时艰。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态度”,主动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提升“六稳”“六保”的质量效果。要主动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

推荐访问:革命 理解 自我 自我革命的意义 自我革命是什么 党的自我革命 自我革命的例子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