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发现的共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市是基本规律,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

 过去几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人均 gdp 已超过 9000 美元,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2017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 58.52%,但同时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不少问题,本人也对本乡镇所驻村新居村蔬菜大棚种养户以及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XX 农业示范园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并总结了我县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

 1、乡村景象凋敝,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老龄化、空心村、留守妇女儿童等问题。

 2、原有的乡镇集体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同时又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能够引领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3、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创期,但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技术支持和市场经营理念还亟待提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农业、农村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

 规律和国家自身状况的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更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和使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如何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摆在时代的课题,更是消除农村贫困、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

 二、影响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有待提升。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一直走的是传统农业的老路子,农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遇到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天气,农作物收成就只能靠天吃饭,再加上粮食统一收购价的上涨幅度不及化肥、农药等农业支出的上涨幅度,因此近几年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当前,全省都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按部就班、农田高标建设支出超出项目资金预算的情况,导致很多高标农田建设存在缺工少料的“豆腐渣工程”现象。

 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亟待改革。经过 30 多年的转型发展,我国农业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等方面都有进步。但也要看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不断积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国内外农产

 品市场融合程度的加深,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中不健康、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成本高,根子在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提高,人工和土地成本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与传统工业面临产能过剩现象不同,农业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透支。现在我国达到的农业产能中,相当部分是通过透支资源和生态环境获得的。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长期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造田种粮、造池养鱼等生产行为增加了当前产量,但农业产能透支带来的后果在逐步显现,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供需会自发对接,形成相对稳定的匹配关系。受农业生产特征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市场的有效信息供给,供需失衡的背后是资源错配,这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增收支撑能力下降。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增长乏力:受农民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增速下降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等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快速增长;受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农民通过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增速也会放缓;受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需要时间的影响,财产性收入目前很难成为大多数农村地区增收的推动力量。这四大增收动力的衰减,

 苗头已经出现,今后一个时期甚至可能加剧。农业发展面临的上述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我国乡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例如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百分之七。淡水资源的占比就更低,再除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却一直存在。例如,在灌溉水资源方面,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长久以来的积弊导致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平均每亩地施用的化肥农药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利用效率却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在浪费宝贵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产业科技化程度严重不足。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镇农业产业化基地 XX 农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周期较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即农旅结合的产业一体化经营,一方面是因为农业前期固定投资比重较大,经营周期性比较漫长的缘故,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持,导致在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比较缓慢。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总量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下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据统计,目

 前我国每万名农民中仅拥有 2.81 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另外,我国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在科技应用方面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农业智能化应用。

 制度支撑力度不够。农村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限制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例如,目前多数地区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农业统筹发展规划,农业市场化推广和品牌化战略滞后,严重妨碍了农业竞争力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另外,农村财政、金融体制配套滞后,各级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尽可能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由此加剧了农民、农业带头企业和基层政府的负担和困难。特别是农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农业融资困难较为突出,多数农业产业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综

 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农村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基于农业优势产区的现有资源优势条件,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择特色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和培育对象,将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与优势产业带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进一步依托城市的经济集聚牵引作用,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瞄准现代都市型农业精品点位,发展低耗低排高就业高效益的特色涉农产业。

 大力拓展农村产业链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鼓励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拓展农村创业空间。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质量优异、效益良好、竞争力强、协调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系。

 切实增加农村有效制度供给。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解除要素下乡的制度限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活力。深化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小额信贷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加快培养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鼓励更多的高学历青年加入到农业产业的创业大军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动力。规范农业产业管

 理者的经营行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健康、先进理念的农业产业经营者。同时,积极定期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产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最后,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和人才安置计划,吸引国内外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化大军中来。

推荐访问:现代农业 高质量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