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创建生态城镇情况调研报告

 创建生态城镇情况调研报告

 一、常路镇基本概况

 蒙阴县常路镇位于临沂、泰安两市交界处,是临沂市和蒙阴县的西大门,全镇总面积 77.4 平方公里,辖 30 个村,3.5 万人口,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中心镇、文明乡镇、环境优美乡镇,临沂市园林小城镇。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立足本镇实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中心镇建设为依托,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抓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坚持将经济增长、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观光业和生态工业,下大力气治理生态环境,逐步走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生态建设基本情况

 我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两手抓的方针,以不断丰富生态城镇内涵为核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久利用为重点,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较大改善的发展目标。

  (一)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大力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先后投入资金 2014 余万元,共治理汶河、堂阜河河道 10 公里,除险加固小一型、小二型水库 6 座,高标准整治桃花湖、五沟峪水库 2 座。大力搞好城镇废弃物处理和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 100%,城镇气化率达到 80%,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 100%。

 (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促进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4 年,全镇实现总产值 28 亿元,同比增长 25%;生态农业成绩突出,实现农业总产值 1.4 亿元,同比增长 24 %;工业和中小企业稳步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 18 亿元,同比增长 2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 11.7 亿元,同比增长 29%;财政税收稳步增长,实现财政收入 2014 万元,同比增长 18%;农民人均纯收

 入 5890 元,同比增长 12%,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截至 2014 年底全镇公路总里程达 86 公里,其中县道 3 条 22.1 公里,乡道 1 条 2.02 公里,村道 71.88 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 100%,已经实现村村通。结合二 0 五国道改造,道路两侧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已改造完成,镇容镇貌焕然一新。道路照明亮灯率达到 98%,建成区绿地率 30.66%。为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结合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和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旧村改造,开发建设了堂阜佳苑和常路社区居民小区,其中常路社区整村迁建工程已完成三层住宅楼 88 幢 22014 平方米,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全市平均水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 31多平方米。城镇功能得到强化,基本实现了“五通”。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我镇立足实际,切实采取措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

 (一)不断深化完善生态农业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庭园经济为切入点,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不断丰富完善生态农业内涵,促进全镇生态农业上规模上档次,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生态村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圈,集中清除村内“三堆”,动员居民群众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室内绿化美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广沼气

 池建设,解决了农民“燃气贵”的问题,使建成区燃气普及率达到了 98%。通过生态村建设,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特色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告别了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

 2、生态能源综合利用工程。以沼气池为纽带,带动农户完成“改厨、改厕、改圈”及建经济园,建立“猪、沼、菜(果)” 能源型经济模式,从项目实施以来,建沼气池 512 个,年产沼气62 万 m,解决了 3200 户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及果园肥料问题,每年可增收节支 700 万元,户均增收 2014 元以上,减少水土流失2.4 万吨,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3、沃土建设工程。通过狠抓坡耕地综合治理、河滩地改造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秸杆还田免耕土技术,着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从 2014 年至今我镇在圣景、茶沟、五里桥等村先后投入资金 1600 万元,实施土地整治和免耕覆沃土工程建设,完成土地整治及改良 4 万亩,年可增加收入 800 万元。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实施麦田保护性耕作面积 3 万亩,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由 2014 年的

 1.6%上升到目前的 3.6%,速效 n.p.k 明显提高,平均增产 4%以上,免耕每亩一季节省耕地整地费 50 元左右,秸杆覆盖还田减少了除草用药,节省人工费用,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 200 元/户。

 4、优质无公害种植基地建设工程。整治和硬化优质无公害种植基地道路 10.5 万平方米,总投资 1500 余万元,共整治建设渠系5.53 万米,新建和整治塘坝、蓄水、畜粪池 1800 余口,打井 300个,在常路社区、北楼、台庄等村建设优质无公害蔬菜大棚 200余个,同时全镇优质无公害果品种植面积突破 4.5 万亩。目前已建成小张台有机葡萄基地2014亩,西高都黄桃观光园区4000亩,石峰峪红将军苹果示范园 600 亩,年产量达数万吨,产值过千万元。

 (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1、公益林资源保护工程。镇内聚良山、二狼山、榆树山首尾相接,绵延起伏,风景秀丽,自然及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1.2 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 1.1 万亩,树龄在 600 年以上的树木 103

 余棵。近年来,通过禁伐禁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各生态区植被保护良好,水土流失治理率达 96%。

 2、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投资 400 余万元,完成退耕还林 1.6 万亩,荒山造林 1.3 万亩,封山育林 1 万亩。造林以生态林为主,主要树种为柏树、松树等常绿树种,经济林以桃、苹果等树种为主,现已全面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

 (三)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镇党委、政府积极实施园林村、生态村、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工程,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常路镇生态村总体规划,桃花湖、榆树山景区总体规划,为我镇生态镇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旧村改造工程。结合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和新农村住房建设,开发建设了堂阜佳苑和常路社区居民小区,使当年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全市平均水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 30 多平方米。

 2、小城镇建设项目。先后投入 2014 多万元对常兴路、振兴路、中心街等主要街道进行了美化、亮化,主要道路绿化率达 90%以上,道路清扫保洁率达到 100%;建造垃圾填埋场一处,镇区垃圾处理率达 100%,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为 90%以上;拟投资1200 万元,修建镇区污水处理厂 1 家和湿地公园 2 处,计划 2014年底建成并开始运行,城镇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

 (四)狠抓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1、荒山育林项目。开展了速丰林基地建设,在南山和北部山区开展植树造林 4000 余亩,极大地改善了镇区的生态条件。使荒山逐渐恢复成林,提高了全镇的森林覆盖率。

 2、河道治理工程。大力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截至 2014 年10 月份,共治理汶河、堂阜河河道 10 公里,各村村河治理率也达到了 80%以上。

 3、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工程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5 平方公里,计划投资 850 万元,建成后年减少水土流失 6.54 万吨。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工程。除险加固小一型、小二型水库6 座,高标准整治桃花湖、五沟峪水库,使之成为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五)积极防治污染,保护环境

 我镇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烟尘控制区建设项目。田家岭工业小区内 40 家企业的老式反射炉全部进行了整改,彻底拆除了“小土炉”和“老式反射炉”。全部改成了环保型发生炉,确保了废气排放达标。同时,为让各企业主从思想上认识环保改造的重大意义,倡导安装环保型煤气发生炉,自觉实施环保改造。

 2、餐饮行业油烟治理项目。加大了对餐饮业的油烟治理和监管,完成了常兴路 7 家单位油烟治理,规范了排污口,有效地控制了餐饮行业油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清理整治采矿行业。重点对采石、采砂等开采行业进行清理,共清理砖厂、采石场、河道采砂等企业 6 余家,其中责令补办环评手续 4 家,实施限期整改 1 家。

 4、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已建成 2 所绿色学校、1 个 “绿色人居环境小区”、2 个农业生态园区、4 个生态文明村,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行政,努力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各个层面。

 四、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坚持各项规划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衔接。二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搞好植被恢复。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四是抓好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五是统筹兼顾,抓好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为我镇生态区建设打好基础。

 (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一是制定好林业发展规划,调整林业产业布局。二是加强保护水源林,加强林区造、封、管、育工作,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滥伐

 林木的行为。三是抓好荒山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

 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四是加强林木种苗和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林,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55%以上。

 (三)提高生态农业水平

 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农民种植高效优质农作物和以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二是加快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三是抓好沼气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四是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科学技术水平。

 (四)巩固工业污染源防治成果,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监管措施,防止新污染源产生;二是巩固环保专项行动整治成果,加强对工业排污监控力度,防止超标排污、偷排和漏排;三是加大环保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推进清洁生产;四是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2014 年 10 月 28 日 第二篇:创建生态小城镇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城镇建设在当今世界方兴未艾,是指以 225”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建设生态市万人百米长卷签字”及生态市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基层举办村干部生态市建设知识培训班 8 期,利用农村香期发放材料 3 万多份。在镇区主要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制作了固定性标语,增设了宣传橱窗,通过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开展,强势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1.大力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上,荣成市投资 1 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 2 万吨、一级生化处理与芦苇湿地处理相结合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2.81%。大型企业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设了各自的污水集中处理厂。

 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设了有效填埋面积 7.6 万平方米、使用年限 10 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渗滤液集中处理均达到了规范化要求。

  2.持续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该市依据统筹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了辐射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框架。主干街道硬化村庄比例达到 65%,新建农村新型住宅 30 万平方米,建沼气 5000 多户。另一方面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创立了“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式的科学施肥模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 86 万亩,降低化肥使用量 30—40%。同时,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上,该市先后建成了市农业良种场中型沼气工程、嘉盛乳业秸秆青贮养殖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全面开展“绿色荣成”建设。荣成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工作来抓,构筑沿海防护林联网补带工程、农田公路林网建设、山区退耕还林建设的“一带二网三区”生态屏障工程。每年都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绿化总面积 1326 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7.2%,人均绿地面积 25.5 平方米。

  (三)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

 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1.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该市制订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开发生产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种果蔬;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与农民延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荣成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围绕打造

 特色旅游业,该市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理念, 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吸纳各类社会资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汉历史文化、中日韩友好交流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朝拜游;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构筑起了“点线面”齐头并进的“一带四区九单元”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综合收入近 50 亿元。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学习、借鉴山东荣成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市今后生态市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夯实基础,充实创建财力

  1.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环保设施、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以下三项资金①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如镇污水处理厂等;②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生态市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生态市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根据“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对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出台有关行政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化“危”为“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市内重大环保公益项目和有能力偿还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银行贷款、信托、收费权质押贷款、资产票据化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2.建立以区域协调为目的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市政府引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生态区”的概

 念,将三大主体功能区及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些镇定位为“重点经济区”,将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以农为主的镇列为“重点生态区”,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补关系,即:重点生态区为重点经济区提供生态服务,重点经济区为重点生态区提供经济补偿。以类似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区域互补、协调为目的对重点生态区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市内创建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建议市政府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我市生态建设带来更充足的资金。一是科学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设施、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甚至无污染的项目,加快产业集聚,放大优势效应;二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议市政府参照山东荣成经验,制定《如皋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开发生产优质油米、蚕桑、生猪、水产及花木;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

 市地域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建议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依托特色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好以长寿文化、江海风情为主题的如皋民俗游,以盆景艺术、花木观赏为主题的如皋生态游等旅游路线。尽快构筑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态的旅游产业格局。

 (二)、创新科技、完善服务,提升清洁能源建设水平

 1.科学规划,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有序引导。市政府要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切实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各镇在制定镇级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加大推广力度,适宜发展户用沼气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规划;适合发展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选址和管道设计,使农村能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目前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及应用技术还处于普及过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建议市级财政设立研发农村清洁能源新技术的专项资金,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研发与我市农村实际相符的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开展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攻关,发展循环农业。此外,建议具备条件的镇加快秸秆沼气、沼气集中供气和联户供气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发展。

 3.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持续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和服务是关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过程中,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建议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除了稳定和充实农业部门的能源环保队伍、建立延伸到乡镇的服务网络之外,还

 要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与维护,强化后续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三)紧扣重点、强势推进,加快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浓烈氛围。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借助网络、数字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平台,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公益、环保意识,引领他们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陈规陋习。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投入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2.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我市部分镇环境优美镇创建难度大,镇区及村居环境较差,与其规划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建议各镇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划,修订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及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既要有利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顾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新规划的集中区必须要有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并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设三类以上公厕;三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各镇制定并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对我市农村环境现存问题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具体情况,制定定位较高、编制详细、科学可行的“一村一策”环境综合整治计划,使目前仍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3.源头控制、严格监测,切实抓好农村污染防治。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农业部门要在建成农业生态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

 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二是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集约化、工厂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测,鼓励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三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各镇要严把招商关,坚持招管并重,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要及时完善园区排污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污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循环利用。四是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市相关职能部门应以知晓度较高的方式,及时公示规划环评的又有关信息,并依照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把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考评工作延伸并落实到农村,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夯实基础,重心下移。创建生态市,基础在基层,建议进一步加强镇环保队伍建设,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为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使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

 到实处;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活动为载体,抓紧再建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让点上的经验之花在面上结出丰硕果实。

 (四)完善制度、长效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1.健全创建组织机构、落实创建责任。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跨镇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的。目前我市虽已在市、镇两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但在村、社区等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第一线还缺乏相对健全的组织系统。建议各镇在所辖村或社区内设立专门的创建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的推进及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尽快形成市、镇、村(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强化公众参与,完善长效管理。市政府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对涉及公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大力推广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义务环保监督员等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生态市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镇、村一级各生态建设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已有创建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

 3.以点带面,培育更多生态亮点。市创建部门要在这一面加大推进力度。环保、建设、农林、卫生、水务及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重点在污染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城市绿化、生态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河道长效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上,力争培育一批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实质内容、有推广价值的新典型、新亮点 第四篇:关于生态补偿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海南”的决策,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把东南部山区的××乡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建设范畴的决定,首批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出台了《××县关于××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了了解××乡贯彻落实生态补偿情况,7 月 12、13 日,县政协组织民宗委和部分委员到××乡及有关单位开展调研,采取召

 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山区,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土地面积 345 平方公里,辖 4 个村委会,13 个自然村,总人口 3174人,2014 年人均总收入 1050 元,是省级贫困乡镇之一。××乡与我省四大林区之一的××岭林区接壤,共有天然林 12.91 万亩。××拥有全省独有的热带石灰岩原始雨林,野生维管束植物140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孔雀雉在内的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珍稀的陆生贝类资源。

 长期以来,××乡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群众的环保意识较淡薄,当地村民砍山烧山种植山兰、上山捕猎等行为,

 对森林保护和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乡群众在艰苦的条件下,一方面要努力发展生产,一方面要担负起保护原始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困扰着××乡。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2014 年,××县委、县政府新一届班子上任伊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把××乡列入重点天然公益林生态保护区,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14 年 3 月起,全乡享受生态补偿的农业人口 2968 人,户数 615 户,每人每月补偿33 元,全乡每月发放生态补偿资金 97944 元,全年共计 1175328元。主要做法是:

 (一)开展调查论证,确定对象和标准。县政府抽调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调查组,对××乡农业人口情况展开调查摸底,确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象。对认定为重点公益林区,禁止商业性采伐、垦山耕种而造成林区农民利益损失情况进行评估,参照农村低保标准,确定补偿对象2968人,补偿标准为每人每月33元。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为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县关于××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象、标准和管理机构,将××乡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县财政局设立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县财政局每月按时拨付,××乡财政所负责把生态补偿金发放到农户的个人银行存款户。××乡相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生态保护领导小组,由上到下,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层层负责,包点干部包到村,村干部包到户。做到乡、村干部个个任务在手,人人责任在身,确保天然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生态补偿金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县林业局会同××乡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以张贴标语、发传单、悬挂横幅、早晚广播、召开会议等方式开展生态保护教育,共张贴标语 500多条,发宣传单 2014 多张,悬挂横幅 8 条,出动宣传车 25 车次,广播 220 次,召开村民会议 20 次,上法制课 10 次。通过声势浩大地宣传生态保护法规和生态补偿政策,让群众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意义,对生态补偿政策有所了解,提高群众的环保责任意识,扭转了××乡垦山耕植的局面。

 (四)跟踪服务,加大监管力度。县财政局、林业局按照《××县关于××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补偿金使用和监督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每月检查 1 次,确保专款专用,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县林业局招了 66 名专职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加强监控管理力度。乡政府、村委会、自然村、

 农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制,分片看守,形成严密的森林资源监控管理网络,确保管护范围内的林木不被破坏。

 (五)强化培训,从严执法。对乡、村各级干部和管护员进行培训,学好法,懂用法,切实提高贯彻执行生态保护的执法水平,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今年,乡政府把有抵触情绪的 10 多名群众集中起来办班学习,加强教育;对环保意识淡薄、非法砍伐的 2 名群众,从严处罚,实行“三停一追回”(即停止发放退耕还林款、停止发放生态补偿金、停止发放低保、追回先前发放的生态补偿金)。如果情节严重者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做到以法治林、违法必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遏制人为生态破坏,鼓励生态保护与建设。发放生态补偿金,群众尝到生态补偿的甜头,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烧山砍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扭转了森林保护工作局面,从而保护了当地森林资源。××乡××村委会村民韩××一家 4口人,主要靠退耕还林款和种水稻维生,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山里,没有柴火就上山砍,想种果树就上山

 开荒,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前不久政府派人下来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叫我们不要随便上山砍树了,说要给我们生态补偿金。

 有了补偿金,我们以后不会再上山乱砍树了。”××村村民张××也说,他原来还想上山开一小块地种山兰,有了补偿金,他决定不再上山开地,安心管好自家 10 亩橡胶。

 三、存在问题

 我县生态补偿工作刚刚起步,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经调查了解,归纳如下:

 1、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群众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实施时间太仓促,宣传工作尚未做细做实,短时间内对群众进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个别人还存在一些情绪。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旧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渡,砍山烧山的隐患依然存在。个别村干部素质不高,领会政策不透,甚至发生明知故犯、以身试法、毁林开垦的现象,影响恶劣,增加了生态保护的难度。

 2、管护工作缺乏可靠的法律政策保障。生态补偿立法远远落后于生态问题的出现和生态管理的发展速度,许多新的管理和补偿模式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确认,一些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对生态保护和补偿的规范不到位,使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等具体补偿工作缺乏依据。乡政府在实施生态保护过程中,要从严执

 法,违法必究,却没有可靠的法律政策依据。如村民上山乱砍伐搞开发和生产,实施“三停一追回”处罚,没有法律政策依据,将会导致不和谐的现象发生。生态林管护工作中的法律行为缺失,乡政府依法行政没有法律依据,严格执法有一定难度。

 3、奖罚机制不健全,管护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管护工作中,奖和罚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法宝。只有罚,没有奖励,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生态林的管护工作。

 4、实施生态补偿工作还有空带。原××乡××村居住深山老林中,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易地扶贫,前几年搬迁到××镇居住,易名为××村。该村搬迁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生产用地问题,村民在王下乡原居住地种植了一些橡胶,尚未开割,生活十分困难。该村这次没有列入生态补偿和教育移民范围,他们认为失去太多,待遇不公平,经常上访石碌镇政府及县有关部门。

 5、金融服务不到位,群众领取生态补偿金不方便。王下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金融服务网络不畅通,群众要乘车到霸王岭林业局驻地领取生态补偿金和农村低保金,开支大,交通不方便,给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建议和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息的基础,保护生态是全人类的夙求。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行为,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力,解决区域社会公平问题,是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的一条根本性措施。调研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分析,交流了意见,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生态保护立法步伐,提高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生态补偿涉及公共管理的许多层面和领域,关系复杂,头绪繁多。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我县要尽快制定生态保护管理条例或地方法规,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以规范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管理工作的行为,克服多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部门、地区的密切配合,整合生态补偿资金和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二、加大宣传力度,让生态保护工作进村入户,家喻户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政府行为,不是一阵风的活动,它需要全社会人人行动起来支持配合。因此,大力搞好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让生态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早晚广播、发放资料、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生态保护的法律知识。印发有关生态保护的小

 册子,做到每户一册。在生态保护区各路口、显眼路段设立标识性碑牌,一目了然标明生态保护区,让群众和外来观光旅游者自觉遵守生态保护规定。

 三、建立奖罚机制,促进管护工作。要广泛动员全社会人人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设立举报和奖励制度,扩大管护面。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增加管护经费,对管护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先进分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到生态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才能切实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生态林的管护工作。

 四、继续按照政策实施农村低保工作,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乡实行生态补偿工作后,一些低保对象被取消享受农村低保的待遇。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目前,××乡的橡胶尚未开割,部分群众的收入还很低,生活困难。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按照政策规定,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工作,每年对低保对象进行审核和变更,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

 五、开拓金融服务项目,多渠道方便群众生活。县政府要与金融部门协调,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在××乡设立固定或流动的金融服务网点,定期为群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

 六、积极稳妥推行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某些拥有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往往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还要为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却得不到经济回报,也容易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县今后要扩大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面,适时将该项制度推广至××、××、××等乡镇。从××乡搬迁出来的××镇××村,客观上保护了××乡天然生态公益林,应该列入享受生态补偿和教育移民待遇的范畴。

 第五篇: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先行者调研报告 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关于涪洋镇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

  的调研报告

  赵应东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也首次提出生

 态文明,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那么,在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涪洋镇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与成果实际谈一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绿色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生态建设

  涪洋镇位于务川自治县西部,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3.3%,是我县林绿化面积较多的乡镇。涪洋河贯穿全镇,是涪洋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涪洋河至今清澈见底与涪洋镇党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涪洋镇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涪洋镇从镇情实际出发、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涪洋争做务川县在西部崛起示范镇、争创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

  一、涪洋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就

  我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园区突破、城区倍增、产业致富”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发展“六个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全面推进我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和跨越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个一”特色产业致富作为路线方针,致力于打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竞争力。立足镇情,确定了“城乡统筹、理性布局,环保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镇村建设总体目标。

  自 2014 年开展“帮一带一”示范点打造建设以来,我镇前进村严家坝组在市人大和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示范点的打造已经基本完成,示范效应已初见成效。2014 年全面完成创建工作。

  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进一步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着力在经后的工作中解

 决。

  (一)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增长,“务正高速”的快速兴建,产业致富的快速推进,使得我镇生态环境受到挑战,镇党委坚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绝不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发展代价来换取城镇化、工业化作为发展方向。虽然我镇经济发展因为坚持发展绿色经济这一理念导致速度相对滞后,但镇党委始终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并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涪洋一定能在 2014 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近年来,虽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园区突破、城区倍增、产业致富”三大战略,在产业致富这一发展方向上,由

 于我镇基础相对薄弱、单体规模偏小、生产技术落后,人们的环保意思相对落后,这些客观因素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样的产业结构与行业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差距较大。

  (二)

 环境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虽然我镇的环境质量优势明显,但是我镇的农村环境质量还没有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和建议

 (一)

 .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1、加强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

  近几年,涪洋镇深入推进“六个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化对经

 济发展和环境和谐的

  可持续发展意识,改善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双轨并行,绿色生态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得到良性循环。

  2、加强城乡绿化工作。

  把城乡绿化工作纳入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4年,涪洋不仅提前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全面形成城乡绿化一体化,建成高水平的城乡绿色通道、城区绿地系统等;实行政府、集体、个人多轮驱动、多力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要把“六个一”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既确保全镇宜林荒山全部完成绿化,又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3、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村

  环境污染和城镇污染,合理控制林产和石板材加工,利用财税、法规等手段,加快关闭一批规模小、木材利用率低的木材加工企业,切实治理好石板材无序开采、简易加工、浪费资源的现象,扶持一批资源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的规模企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特色的生态经济,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

  1、 突出发展生态产业。

  立足和发挥涪洋镇生态优势,按照“六个一”发展产业致富的定位,以发展绿色经济

  为载体,着眼原生态、着手次生态、着力泛生态,大力推进绿色产品转型、产业升级。加快产业园区绿色产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发展速度,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园区乱搭、乱建、乱采,充分展示园区的生态性。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涪洋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迟缓,所以应当把发展生态工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举措抓紧、

  抓实。着力把涪洋镇建设成为生态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把畜牧、茶叶、核桃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剂。积极发展“零资源”产业,努力形成园区工业产业链和自我循环的工业链,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加快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节水、节能、降耗新技术,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产学研密切结合,着力突破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科技型、创新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

 建设美丽的生态家园,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

  1、建设生态文化旅游镇

  涪洋的城镇规划将按照“生态文化旅游镇”定位,突出“显山见水透绿”风格,以自然山

  体、自然水体作为永久的绿色空间,辅之以人工改造的环城绿化带、沿河景观风景带,使园林绿化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突显“亲水、亲山、亲绿”的山水生态城镇特色,构筑三溪蜿蜒、城景共生的山水生态景观格局。

  2、发挥本地特色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建设有

 序、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的要求实施了以“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一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四)传播先进的生态文化,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

  1、 大力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教育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环境意识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积极推进绿色消费,节约能源资源,倡导绿色文明,提高生态道德水平,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镇范围内普及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2、 发展和传播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

  结合务川旅游发展,涪洋充分发挥自身有事深入开发乡村游、科普游等休闲旅游产品,

  深化发展鱼文化、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生态文化,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体验生态文化、发现生态文化、融入生态文化,自觉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为了实现“山川秀美涪洋镇,青山绿水红土地”的良好生态景观,为了实现“群山添绿民增富、山清水秀人和谐”的美好图景,涪洋镇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

  的斗志再次投身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ywq 小编推荐访问其他范文:

 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先行者调研报告

 县城镇居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城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天星镇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推荐访问:城镇 调研报告 生态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