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信息荒漠变绿洲

 信息荒漠变绿洲

 十年前,装一部电话,是“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共同的期盼。为了给亲人打个电话,一位藏族老阿妈甚至要跋山涉水,步行几十里。

 十年后,“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不再是梦想——全国 100%的行政村通电话,94.6%的自然村通电话,100%的乡镇能上网,乡亲们即使身处僻野,也“天涯若比邻。” 在历史的长河里,2002 年至 2012 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中国农村通信发展的征程中,却是沧桑巨变、令人难忘的十年。

 十年间,中国通信人踏遍千山万水,架设基站、铺设光缆,把通信送进了村村寨寨。今天的农民兄弟,有了电话、用上了手机、接通了网络,他们和城里人一起大踏步跨进了崭新的信息时代。

 十年村通“长征路” “没有电话之前,乡里只有一个邮政所。农户常因沟通不畅遭受损失,辛苦耕作了一年也落不着个好收成。”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四川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党委书记杨发君最有感触的就是通了电话。

 回首十年前,崇山峻岭的阻碍,让这个因红军长征和“两河口会议”而闻名的地方只能在历史课本里惊鸿一瞥。高原地广人稀,村寨相隔遥远,沟通不畅、信息缺乏成为阻碍两河发展的桎梏。

 “电话搭起了通向外界的桥梁。” 而今,山还是那座山,天已不是那片天。一座座通信基站耸立山头,将两河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著名的长征遗址送出去,将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带进来。曾经封闭、贫穷、落后的农村,已搭上信息化的列车,驶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两河,正是中国农村通信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时钟指向新的世纪,都市人群已须臾离不开现代化通信工具。但在广袤的农村,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数以千万计的群众仍生活在“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一直到 2003 年年底,全国还有大约 8 万个行政村未通电话。

 “不能让农民兄弟再等了!”面对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殷殷期盼,当时的信息产业部一方面加紧推动普遍服务基金政策的出台,另一方面举全行业之力向农村通信发起冲刺。2004年,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开展“村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六大运营企业以分片包干的形式完成村通工程试点任务,以完成“十五”规划中农村通信发展目标。即到 2005 年年底,在全国至少有 95%的行政村开通电话。也就是说,通信企业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 4 万多个行政村通电话的任务!

 村通工程大幕拉开,前赴后继的建设者向着阻断了世代农民梦想的高山大川挺进。从白山黑水到喜马拉雅,从长江源头到深山密林,村通工程建设者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和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超额完成任务,“十五”末期实现了全国 97%的行政村通电话。

 还剩最后的 3%。2006 年,原信息产业部提出,在 16 个尚没有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的地区,向最后 2.1 万个行政村的村通工程发起进攻。尽管数量不多,但大都位于更偏僻、地理环境更恶劣的高山大漠,很多村子甚至不通电、没有路可走。要在这些完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起通信基站和电话线路,任务何其艰巨? 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与大自然的抗争。在西藏阿里地区,大雪一封山至少就是半年。每选一个基站站址都要在相邻的几个山坡之间上下来回测试,反复比较;每到一个点都要连续翻越好几个山坡,徒步行走几十里。在四川高原山区,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和道路落差极大,要在蜿蜒的道路上沿着悬崖攀爬而上建成基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敢闯敢拼的通信人。在啃最后这块“硬骨头”时,村通建设者雨里来雪

 里去、上高山下深谷,变不可能为可能,在一个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地方洒下汗水印下足迹,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条件欠缺的地方,他们集思广益,创新技术手段,采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各种方式有效解决网络覆盖的难题,千方百计改变当地闭塞和落后的局面,誓让天堑变通途。

 2010 年年底, 平均海拔 4800 米、气候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西藏尼玛县央卓曲帕村终于通上了电话。自此,西藏提前五年完成村村通电话任务,全国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

 然而,农村通信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在行政村通攻坚之时,自然村通工程如期启动。行政村通完美收官之际,全国亦新增 9 万个 20 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19 个省份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十二五”一开局,工信部苗圩部长就批示, “十二五”期间,工信部仍将延续“建设自然村通信设施、开通行政村宽带、推广农村信息服务”战略,加快建设城镇光纤宽带和乡村光纤宽带,为新农村构建信息社会搭桥铺路。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农村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不断延伸…… 田野遍开“信息花” 20 岁出头的余珊是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龙舟坪村的村官。别看年纪不大,参加工作才一年,她在村里的工作可是风生水起。“这都要归功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龙舟坪是个城郊村,以二三产业为主,基本上没有农业。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村民就业是村干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以往,要统计村民信息或推荐就业,都得找人挨家挨户地跑,逐一登记、统计后才能往镇上报。

 “现在,在家里上网,用‘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信息平台’群发短信就行,5 分钟就完成操作。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十分方便。” 余珊所用的“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只是为数众多的农村信息化应用之一。用手机、玩网络,农民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已成为农村生活新时尚。

 还是在村通工程进行中,通信业就敏锐地感觉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正由“通电话”向“能上网”转变。为此,“十一五”期间,通信业再次自我加压,顺势将互联网铺到山村,农村自此跨越式地实现了宽带上网,互联网悄然走进万山千乡。5 年里,我国新增 2650 个乡镇能上网、3690 个乡镇通宽带,实现了全国 100%乡镇能上网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电话、铺宽带只是农村信息化的起步,通信业的目标不是仅为农民提供简单的语音通话和基础网络服务,而是要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有效的信息服务。2009 年,工信部提出农村通信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建设设施、搭建平台、信息服务,在广大农村地区吹响了信息服务的号角,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信息下乡”活动。全国在 15 个省份 12835 个乡镇开展信息服务,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 2 万多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 19 万个、乡镇网上信息库 1.4 万个、村信息栏目 14 万个,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自此,农村各类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场所也不断增加。在搭建基础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电信运营企业一边为广大农民提供功能强大、种类丰富、灵活便捷的各类涉农信息服务业务,一边为其他信息服务商和涉农单位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业务平台支撑。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仅要让农民“用得上”网络,更要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

 “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全国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运而生。近 2 万个涉农互联网站、数万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服务到人”。农村信息化指数达到 0.35,比 2005 年的 0.19 增长近一倍。

 就这样,惠农信息从云端飞进寻常农户家,正在田间地头遍地开花。通过网络和信息化应用,许多农作物找到销路;许多农民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创业机会。在辽宁,200 余项“农信通”系列产品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掌握农产品信息、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农业科技、天气预报等信息;在江西,“信息田园”为全省 400 万农村用户提供各类农技知识 50 万条,

 每年帮助农村企业在网上销售产品上亿元;在山东,“村务通”、“农资通”等信息平台让千万农民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正见证着山东农业从刨肩扛的“靠天农业”向“信息农业”迈进的转变。

 从通电话到信息化,通信的大飞跃,帮助农民跨越了数字鸿沟。农村不再是贫穷的象征。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也成为乡村一大潮流。许多农民甚至一步到位用上了 3G 手机。开网店、发微博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互联网上,到处活跃着现代新型农民的身影。遍布农村大地的一张张信息网,让亿万农民梦想成真,走上了发家致富路、文明生活路。

推荐访问:荒漠 绿洲 信息

上一条: 商品信息简讯 下一条: 诚信演讲稿例文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