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文档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格斯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 1 11 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同步 练习

  一、语言基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不期而遇,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是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废寝忘食,成为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今天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历历在目。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

 ),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是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

 B.农历新年有贴春联,挂年画,舞龙,放花炮,穿新衣等习俗,神州大地处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氛围。

 C.阅兵大典就是看精神:横线、纵线、斜线,线线笔直;枪线、胸线、脚线,线线壮观。

 D.王维的《竹里馆》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答案 B 解析 “贴春联,挂年画,舞龙,放花炮,穿新衣”是“习俗”的定语,应用顿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

 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B.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答案 A 解析 审视画横线的句子,可发现,“建造并寻找”语序不当,应改为“寻找并建造”;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应在“几乎”前加“它”;“培育……文化与历史”搭配不当,应将“培育”改为“孕育”。据此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人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美好 B.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C.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尽管乡味已经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D.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于是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 答案 B 解析 前文突出“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后面应接“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排除 A、D 两项。C 项,“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表意错误。故选 B 项。

 二、名篇名句默写(6 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想要典雅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有荷叶、荷花等图案的服装的喜爱,我们可以借用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亮圆缺增减的辩证关系为例,形象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作者求学时向老师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恭敬请教的情形。

 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

 也 (3)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三、文字运用(11 分)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蔡元培先生曾在大学演讲时说到人生的三个时期,即预备时期,幼年;工作时 期 , 壮 年 ; 休 息 时 期 , 老 年 。

 他 说 , 预 备 时 期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受益于社会,欠下债,债是要还的。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老年进入休息时期,如果有能力,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便休息,“半息”就可以了,不要“全息”。如果健康状况允许,又有份事业,是个实业家、教育家、著作家,继续工作着,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更好。

 答案 ①也是欠债时期 ②壮年为社会工作 ③还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解析 ①处根据人生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结合后面“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的句式特点,可写出答案“也是欠债时期”。②处根据前后文的“还债”“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可写出“壮年为社会工作”等类似答案。③处根据前面的“如果有能力”,后面的“不要‘全息’”,可写出“还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类似答案。

 6. 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注】

 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不超过 15 个字。(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个字。(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难事。

 (2)示例:“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①难事来自民意,很务实;②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解决难事,很切实;③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回访,能落实。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答此题,需要认真观察此流程图,明白各层级的关系。第(1)题,要求概括“红色议事厅”的工作职能,从流程图可以看出,“红色议事厅”处于流程图的中心位置,是整个流程的核心,由此可将答案概括为“联系与之相关的各方,帮忙协商解决难事”。作答时要注意答案不能超过 15 个字。第(2)题,要求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机制”,由流程图可以看出,红色议事厅帮助解决难事,接受群众反馈及进行满意度回访,所以可以从“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方面回答。要求体现流程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难事来自民意、协调相关部门、接受“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能够落实群众反馈和回访等方面回答。注意答案不能超过 80 个字。

 能力拓展

 励志小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教 授 胡 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 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 9 月 10 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给哲学系一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讲义一反前例。当时顾颉刚也选了这门课,他后来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做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的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和传记研究……文学史则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

 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 年 8 月 28 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 75 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能可贵。

 (选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 3 年就再版 7 次,影响空前。

 (有删改) ②1916 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研究学问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一开始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学校一位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进行了大量演讲、讲学。

 答案 C 解析 C 项,“就是从头学起”理解错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前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了肯定。

 D.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答案 B 解析 B 项,“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错,此时,学生们对胡适仍是不接受的态度。

 3.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②胡适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也有新的方法。③胡适注重研究学生。他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④胡适备课认真。他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在教学工作中“不苟且”。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牢记十六个字:审清题干,明确重心,锁定区间,概括文意。文章中关于胡适讲课讲得好的表述,集中在第四段至结尾处,故分析原因时,从中筛选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推荐访问:北京大学 就任 演说

版权所有:格斯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格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格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9042928号